第134章 第一百三四章(2/5)
理”。
“第二条路就是先前说的,进书院,读书。”他说,“这跟那些门派大选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入了门派,有可能被掌门或山主看上,进书院也是。可基础课程是一起学的,学童在一块还能切磋交流,技艺便会有所增长,思维也会开阔。”
“再说书院的珍藏不少,一些典籍可借来抄写,若是在书院被大能看重,那势必会得到一院的照拂,岂不更有利。”
高长松翻译了一下,如果称为尖子生会被资源倾斜呗,这跟现代不也很像吗?
此外他代入了科举的环境,等到宋时,书院关系还是挺重要的,尤其像是白鹿洞书院跟岳麓书院那种,从同一书院来的学子哪怕入朝为官都保持联系,经常互相照拂,甚至会在朝廷上结党。
都是修仙之人,哪有什么党不党的,但多认识几个人,跟同窗处好关系,以后不也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吗?
听完他说的话,高长松下定决心,考、咱们一定要考试!
旋即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送高玉兰去大安。
却见钟离珺摇头道:“头部几间书院都是十年一招人,有单为炼器师开的,有背靠大门派的。”背靠大门派的是综合性学校,有剑修有符修有炼器师,但他们炼器这门学科比较强,也可以去考考看。
他说:“这类都在同一年开,十年间间或夹杂着些小门小派。”
高长松:。
这不是唐代吗?怎么这么残酷,竟然都搞分批次入学
了!
其实,如果高长松对宋代更了解一点,就会知道他们的书院选拔更残酷。据记载,宋代的书院共有515所,其中有公办的,有私立的,入学的方法也是考试。
“引疑义一篇,文理通明者,请入学院”,只有通过考试的,才能读书。
好的书院那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像岳麓书院是“定养士额二十人”。
宋代读书是不要钱的,这才有“养士”一说。
岳麓书院这么有名,一开始才收二十名学生,有多难考可想而知。
而且,这也不是入学后就高枕无忧了,平时还有大小考、月考,“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看这三句话便能感受到宋代学子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