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七章(1/5)
第二日果如太子预料的那番,皇帝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走上河堤。官员述职时不停暗示洪水无情,钱不够,希望户部多拨点钱,随行的户部官员一边听一边翻白眼。皇帝听完后不置可否,反而拉出带来的那些少年英才,问他们有何治河良策。
照例,第一个回答的是太子,随行百官已无奈的低下头,不忍看见太子殿下支支吾吾的丢脸模样。出乎意料,太子殿下这次竟对答如流,其中见解,绝非从书中所得。
皇帝点了点头,又抛出第二题,此地税收连年比周围少许多,有何富民之策?当地官员羞愧不已,太子支支吾吾半天,憋不出来几个字。
皇帝叹了一口气,又去提问其他人。王侯子弟,新科进士,民间异人,见解各有不同。一道道问题将此地弊病尽数剥露,当地官员的头越来越低。
最后,皇帝看向一直一言不发的符云书问道:“端王世子今日为何如此寡言?”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移到符云书身上,符云书郑重的行了一礼,随行百官见这架势心头一震,端王世子又要搞什么事?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地诸多弊病,根本不在无良策,而在无良官。”
语落如惊雷,当地官员抖如筛糠,吏部侍郎气的吹胡子瞪眼,皇帝颇有兴致的坐了下来。这意思,是让在座各位辩上一辩。
吏部侍郎上前一步说道:“端王世子此言差矣,因此地弊病颇多,吏部所荐官员,皆是在别处考评优秀之能臣。若一任无能,是吏部之错;任任如此,是此地穷山恶水,确实难治。”
“穷山恶水?”符云书反问过后,竟将此地十年来良田,人口,税收的数目尽数报出,然后指出其中矛盾之处。符云书愈是抽丝剥茧,百官愈是心惊,一为如此疏漏多年来竟无人发现;二为端王世子有如此之能,恐陛下另立国储之意更盛;三为端王世子竟对地方政事如此了解,他是否也真的有意争上一争。
最终,符云书得出结论,此地为逃税,县中望族大量隐瞒人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地只有一家望族,族中子弟数十人为官,当地官员不敢得罪,人群中一老者惶然跪地请罪。
尘埃落定后,皇帝巡视的仪仗赶往下一处,华贵的马车上,太子几乎将头垂到膝盖上。皇后,国舅,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