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给亲爸爸请安」

第259章 饶舌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59章 饶舌(1/3)

喜峰口位于唐山市北部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喜峰口即松亭关”存误,后面有论述。),历史悠久。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询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约至明永乐后,讹称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

喜峰口关周围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1000余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难。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

喜峰口关处,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由此出关折东趋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蓟县)可至北京。

原本驻扎在北京的那支日本部队,自从接到东京的命令后,便往北出了北京城,一路北进直达燕山山脉,而后折转往东,沿着长城往唐山方向行进。日本人对当时的北方地形极其熟悉,知道如果从关外进入中原,除了从天津大沽口那边海港登陆外,陆路方面,只有从山海关等少数几个长城关隘突破进入,而这支部队联队长接到的命令则是沿着长城南侧一路往东,当时的长城因年久失修,有部分城段已经垮塌,如果能找到相应位置,则立刻展开工事,在垮塌部分迅速清理开拓出一个足够部队进入的口子,以备万一山海关进攻不利,则改道该缺口直接突破长城。

却说孙启昊说服了段祺瑞后的第二天,立刻亲自带着段拨给他的2000兵马出山海关往南一路向着北京方向行进,以期能够正面撞到日本的那支部队。

原本按照他的设想,出山海关后一路往南再折转往西,全部迎着官道行军,心想着小日本怎么滴也是沿着这条路线,应该可以正面撞上,可是连走2天全没有小鬼子的任何踪迹。

“大人,这不对啊,一路上鸟都没一只,是不是鬼子没有走这条路?”

孙启昊手下的一名参谋官凑在孙启昊身边说道。

“是有点奇怪,再这么走下去不是办法。”

孙启昊往四周看了看,发现自己不远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儿臣给亲爸爸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