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纵马十三州」

第298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98章(1/3)

同时,曹操多次下达“举贤令“,贯彻“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致使账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这样,由于他得到了“正义与人才“,最终逐步发展壮大,获得了更大更多的“地盘和武力“。

二、政治见识,袁绍不及曹操。

在汉灵帝五年,袁绍担任了中军校尉,曹操则担任典军校尉。大将军何进掌权之后,听信袁绍的建议,欲招董卓进京诛杀宦官。

曹操觉得为了惩戒宦官,根本不需要这样做,如果招董卓进京,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导致更大的祸患。

后面的历史进程,完全验证了曹操的政治见识,何进被宦官们设计诛杀,董卓荼毒京城,致使天下分崩离析,诸侯蜂拥而起,开启了汉末乱世的大幕,

三、政治谋略,袁绍不及曹操。

谋士沮授,多次提议要袁绍将汉献帝迎到邺城来,“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始终犹豫不决,最终让曹操捷足先登,迎回了汉献帝,令袁绍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了“汉献帝“这张牌,曹操就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大棒,也拥有了凝聚人才的政治吸引力,体现了高于袁绍的政治谋略。由此以后,曹操挥舞政治和军事这两个大棒,远交近攻,招降纳叛,逐一击破,逐渐做大。

四、军事决断力,袁绍不及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决战于官渡。

许攸建议袁绍,一方面分兵和曹操相持,另一方面以精兵奇袭许都,迎奉天子。袁绍因沮授、田丰和许攸三大谋士意见相左而犹豫不决,最终也未能采纳许攸的建议。

后许攸投奔曹操,并向曹操建议偷袭乌巢,曹操临机决断,当即采纳了许攸的计策,并亲率精兵奔赴乌巢,一举斩杀淳于琼,火烧粮草,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就官渡之战而言,临机军事决断力,袁绍大不如曹操。

五、政治胸襟与气度,袁绍不及曹操。

袁绍忌惮臧洪而杀害之。

臧洪,海内奇士,被当世之人所推崇,酸枣会盟时被推举为盟主。初期,袁绍见到臧洪,“甚奇之,与结有好,以洪领青州刺史“。后因袁绍忌惮其才能过高,难以驾驭,遂“以不服从命令“为由,进攻臧洪,并杀害之,其时,“在绍坐者,无不叹息“。

曹操虽忌惮刘备,但仍收留他。

建安元年,刘备投奔曹操。程昱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大略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说:“方今收英雄里也,杀一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