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 136 章(2/7)
,底下闹翻了天可能皇帝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人为什么要读书?还不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从史书中发现“哦豁,那时候的情况和现在好像啊!”。
历史是个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转回来了。
大清也是正缺钱的时候,南边藩王刚刚消停,漠北蒙古暂时不需要过多防备,但是漠西准噶尔还有再北边的老毛子也不能掉以轻心。
百姓的赋税不能加重,否则的话,他们要面对的局面比汉武帝当时还要严峻。
这么一来,首选的法子就是对商人下手。
中原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不过从前朝开始,这种情况就好了许多。
汉武帝时能攒下万贯家财的多是大盐商大铁商,现在各种矿都掌握在朝廷手里,盐商还是那个能赚钱的盐商,其他不碰盐铁的一样能赚钱。
商贾不敢光明正大的圈占田产,当官的干起这种事情来就没那么多顾忌了,圈地令才禁止没多少年,上头查的再严,也挡不住底下人胆大包天。
曹寅记仇,他脾气好归脾气好,不代表那些人能在他头上撒泼。
税制是朝廷要改的,诏书是皇上下的,条例是户部的大臣们商量出来的,有意见直接去京城找皇帝说去,拿他当什么出气筒?
他看上去像是老老实实当出气筒的人吗?
小曹同学拉着遏必隆说个不停,惦记着老大人对汉家典故不熟悉,特意把汉武帝时大刀阔斧打压富商巨贾的前前后后详细给他讲一遍。
曹玺找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讲到算缗告缗令进行到后期举报成风伤及农人以及小商人,导致“民如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业”的坏处了。
遏必隆听的咂舌,他这个年纪已经看不进去晦涩难懂的汉文典籍,能识字已经很不错了,平时闲着没事还是更喜欢出门打猎,没想到现在听着还挺有意思。
破案了,一定是他找的老师不好。
他感觉这小曹侍卫讲书就很有意思,引经据典还不让人厌烦,不知道皇上以后会不会让他教导皇子,回京之后得记得和皇上说一声。
难得有这么文武双全还风趣的年轻人,比那些老古板好相处多了。
曹玺进来后看到和遏必隆勾肩搭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