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私盐巨利(1/3)
李煊若既然答应了帮李铭介绍朋友,很快便动了起来,她一向办事麻利,她自己认识的商人朋友,她一一给李铭说了,自己一个妇道人家不便抛头露面,不过李铭却可以拿着她的书信去登门拜访。
至于官府中的厉害环节,则要等到吴沧海从松州卫回来后,再带着李铭去认识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铭带着黄达财和李少林四处拜访成都的盐商,打的都是吴家的旗号,都是以吴沧海小舅子的身份,并以想把私盐生意做到合州去的名义去拜访了成都的几位吴家熟识盐商。
这几家盐商都是私盐终端销售商,私盐由灶户炼制,经过吴家的统一采购,在集中转手给几位盐商贩卖,吴家赚取的只是中间商的差价。而这些私盐终端销售商,表面上也都是做的其他各式各样的生意。
有开杂货行的,也有开米粮行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论,各有各的生财之道,通过几天的拜访,李铭发现了一个令他震惊不已的事实,那就是成都流通的盐,至少有七成是私盐,私盐不但品质比官盐要好,价格也比官盐便宜,所以导致了官盐反而卖不出去。
李铭在心中计算着,明末四川的人口约九百万,倘若按照后世健康专家建议的人均每天摄入食盐量六克计算,一个人一年需要差不多四斤食盐,则一年四川要消耗掉三千六百万斤食盐,这其中竟然有七成是私盐,那就至少是约两千五百万斤的私盐的需求。
盐商们还告诉李铭,官盐的价格是五钱银子一斤,而私盐的价格基本在一钱银子一斤左右,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只愿意买私盐了,倘若私盐的终端价格是一钱银子一斤的话,那么单单是四川,一年私盐生意的规模就可以达到两百五十万两之巨。
这是一个多大的蛋糕啊!李铭光是想一想都觉得心潮澎湃。
于是他现在急切地盼望着吴沧海的归来,也急切地盼望着程万里能给他带回来好消息。
一日李铭正好和黄达财、李少林三人,一起拜访完一家商户,正好经过武侯祠,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李铭便进去参拜。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令李铭万分敬佩,当年刘备托孤时,留给诸葛亮的是一副超级烂摊子,蜀国丢掉了荆州所有的郡县,益州真正的有效治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