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调兵遣将(1/3)
苏轼轻抚弟弟的背:“三郎,哥哥回来了,我没事,我还好好活着,你不要难过!”
“哥哥,都怪我!都怪我!我以为会护你周全,却给你引来灾祸!”
苏轼听得云里雾里:“三郎,如何能怪你呢?都怪我自己,没事就写诗抱怨,才让别有用心之人捉住了把柄,连累了家人。”
苏辙无法给哥哥解释个种缘由,只是抱着哥哥哭泣。
苏轼以为弟弟是太过担心才会如此,也抱着弟弟一起落泪。
兄弟俩遭此劫难,但皇帝并没有让他们兄弟相聚在一起的意思。
圣旨下,贬谪苏轼去黄州。
皇帝的颜面不容有失。
那么多给苏轼求情的官员都被贬谪,那么苏轼本人如何能全身而退,总得给些惩罚才是,否则大张旗鼓的抓捕和审问不就成了一个笑话?
苏辙也不急于求情,现下大宋用兵,哥哥离开漩涡一般的京城不失为一件好事。
起兵之事已定,调兵遣将便是帝国的最关切。
胡缨留守京师,随时听候调令。
韩世英带着儿子韩舒君北上,支援高达和儿子高云海。
胡缨挑选了京师精锐五千人,狄阳为统帅,待韩世英的队伍到了京师汇合,两支队伍一起北上。
沈括团队对火炮的研究尚未结束。
火炮炮筒必须承受高温高压,通过对材料的提升,冶炼厂已经能够按照规格生产出合格的炮筒。
但是火炮的射程太近,精准度也不够,而官家急于用兵,他们实在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开发和研究。
事情已成定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乎,沈括挑选了一些学生,与自己一起随军北上,就在战斗区进行改良。
除了沈括,公孙鸿也会随同狄阳,以军师的身份一起出征。
从将领到军师,再到科研人员,苏辙都已经安排妥当。
可身为帝王的赵顼显然还有自己的盘算。
散朝后,童贯追上了苏辙,恭敬道:“苏相国,官家请您去垂拱殿一趟。”
跟着童贯,苏辙走进了垂拱殿。
“参见陛下,不知陛下召见苏辙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