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

第一三三三章 新的篇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一三三三章 新的篇章(1/5)

董良在加尔各答短暂逗留了两天,马不停蹄地视察了从英国人手中接收的工厂区。

眼前的景象,是战争留下的斑驳痕迹,工厂区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那坚实的工业底子还在,高大的烟囱,泛着金属光泽的机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未来的可能。

此时,郭嵩焘提出了将这里的工厂设施进行拍卖的计划,这无疑是一招妙棋,也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招商引资方式。

董良听闻后,心中暗自赞许。他深知,这一举措不仅能够让次大陆总督区快速获取急需的资金,为后续的发展注入经济动力,还能巧妙地将华族本土过剩的资金转移出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华族内部,资本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一条是国属资本,一条是民间资本。

以商部主导的国属资本,就像一艘艘巨轮,在既定的航道上稳步前行,严格按照预算运行。

它们大部分投入到关系国家安全以及民生的基础行业,这些领域如同国家发展的基石,虽然投资巨大、回报缓慢,却不可或缺。

比如电力设施,它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动力源泉,每一盏亮起的电灯、每一台运转的机器,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撑;还有铁路设施,它如同国家的血脉,将各个地区紧密相连,促进人员、物资的流通,带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些基础行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回报周期长,对于追求短期效益的资本来说,往往缺乏吸引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资本,它们就像灵动的溪流,哪里地势更低,就往哪里流淌,充满了灵活性。

华族此时能够投资的地方,大多是一些蛮荒之地。华族的移民们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前往这些地方开发,他们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开垦农田、挖掘矿产,试图创造财富。

然而,这些地方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缺少消费人口。

对于民间资本而言,投资的目的是获取回报,而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就意味着产品难以销售,资金难以回笼,所以民间资本其实并不愿意过多地投资这些地方。

通常情况下,都是国属资本先在这些蛮荒之地开辟道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到当地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怒海覆清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