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找寻一生所挚爱(1/3)
余生12岁这一年,跟着父母去了一趟山区的那所学校。
这一年,他们家的司机已经可以直接把车辆开进学校旁的空地上。这一条曾经蜿蜒泥泞的小道,如今是宽4米,可双向通行的水泥道路。
靖心夫妇俩出钱出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山体易滑坡路段用钢索保护加固。历时三年时间,总共修通山路322公里。村民们出行方便了,农用车、旋耕机、摩托车等现在都可以开上山。这件事情传开后,深深感染了地方干部群众,尤其是山上的村民。
这一天,得知余老板将携全家到学校捐赠物资。村民们自发地早早就站在路边等候。
老奶奶拎着竹篮,里面装满了煮好的香甜软糯的农家玉米,上面盖上厚厚的保温垫,保持玉米的温度。这几年她的儿子为余老板修山路干活,变得热爱劳动起来,这个改变是她万万没想到的。一个之前懒惰散漫的孩子,因为修路这个项目的“多劳多得、劳动光荣”宗旨而尝到了甜头,也也因为有高于当地普通水平的劳动报酬而兴奋不已。善良的老奶奶,希望改命了自己儿子命运的“恩人”来尝尝她亲手种的玉米。
女孩子们换上了干净的、尽量没有破洞的衣裙,和刷洗得尽可能干净的、没有掉底的鞋子,一排排整齐地站在学校旁的空地边。老师让男孩子们把脸洗干净,他们晒得黝黑又泛着高原红的小脸上露着天真的笑容。他们知道,今天要来的这一位哥哥,就是把图书带进学校书屋的主人公,是这些年来不断充实着他们精神世界的人。
山区学校的一位老师说:“这些被捐献的图书,真是雪中送炭,对我们山区的孩子们有很大的意义,这些书籍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让他们认识到了课本以外的世界。”一位六年级的学生说,“这些书籍对我们将起到巨大作用,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后来接受采访的村长表示,这些捐助的图书,必将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推动学生不断前进。他说:“一本好书,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山区孩子的命运。”
一辆很大的中巴车停在学校旁的空地上,从车上走下来三个人,两个成年人一个小男孩。衣着朴实,脚上都穿着运动鞋,三人面带笑容向众人走过来。中巴车司机和随行数位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年轻人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