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节(4/7)
点也没有富豪的架子,反而是小心地捻了捻这只是杀过青的简陋茶叶,捻起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品了品。
一股几乎让人天灵通彻的苦味直上脑门,他神情不变,在对方小心翼翼的目光里放下那带枝的茶叶慢条斯理地擦了手,淡然道:“你是哪里人?”
那闽越人看着对方不凡的打扮,用极不熟练的语言道:“在下无诸,闽中东治人。”
“这茶是东治所产?”乌氏倮略嫌弃地看着他,“也太苦了些。”
无诸自然在矮了三分,愁眉苦脸道:“吾部不远处的江陵潘邑倒有好茶,奈何闽中此苦茶最多,商贸不收,吾千里而来,便是想寻一些喜苦味之茶者。”
自从秦国刮起茶叶之风后,他们这些诸越便是多了一条救命之草,平时所需的陶器、布料、铁具,皆可由茶换来,甚至有时还能换到治水蛊的救命良药,然而南方虽产茶,但就他们闽中茶最为苦涩,茶商不收,只能看着骆越、扬越等部族大赚特赚。
后来听说咸阳易市繁华,什么都能找到卖家,他这次过来,可以说是全族的希望寄托。
乌氏倮淡然道:“那这茶做价几何?你有几船?”
无诸小心地试探道:“有十船,一茶十粟,如何?”
就是一份茶十分等重的粟米。
乌氏倮冷漠地起身,居高临下地表示:“贵矣。”
无诸叹气地低头,也不争论,佛系地继续摆摊,这种讲价方式让乌氏倮微微皱眉,冷淡道:“一茶十麦,如何?”
麦比粟贱上五成,这茶虽苦,但价格太便宜了,卖到草原,大赚啊。
至于说苦……草原平民们可不介意这些。
无诸眼眸瞬间透亮:“可矣!”
在他们老家,那些奸商都是一茶三麦地收茶,他们这些苦茶还不愿收,果然还是咸阳最赚!
于是两人又就长期合作与是否包邮产生了巨大分歧,开始争吵不休。
吵完之后,乌氏倮带着手下,随无诸去见了船上的茶叶,无诸兴奋地命人拿出衡来称重——秦时的衡是砝码一样大小不同的固定重物,放在木棍的一端,左边用等量的货物保持平衡,所以叫“衡”。
乌氏倮却淡然挥手:“要什么衡,用严子新出的秤来。”
“秤?”无诸一脸茫然。
却见乌氏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