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帝国崛起」

第371章 萨尔塔省和直升机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371章 萨尔塔省和直升机(4/19)

型,大量的耕地改为国营农场或者分配出去给原先的兵团士兵。

按国家农业部的估算,目前阿根廷农村地区农民已经掌握90的耕地,土地改革正式进入尾声。

分到土地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巩固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制度化写入宪法,保证土地不能流转到个人手里,而是通过集体农庄和农业合作社,让土地不会被兼并,都是长期工作。

阿根廷农村地区拥有约500-600万的农业工人,他们有的不愿意自己种地,有的是新移民,有的是家里田地不多,不想辛苦开垦荒地,出来讨生活,成为农业工人。

农业工人形成了阿根廷劳动力蓄水池,雇工日薪约2美金左右,妇女工资仅为男性一半。

他们白天务农劳作,晚上参与家庭作坊或者村办工厂兼职工作,如羊毛编织、橄榄油分装,面粉厂等,收入要高于普通农民。

有的则是全职变成工人。

商业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始创办一些村办农产品加工厂,让很多人愿意留在农村工作。

如拉潘帕省,布省,雷里奥斯省等省份就出现了大量的村庄工厂,如面粉加工厂,葡萄酒厂,棉花加工厂,蔗糖工厂,罐头厂,建材加工厂,皮革加工厂,木材加工厂,服装加工厂,五金加工厂等,推动阿根廷轻工业快速发展。

这些工厂主要是对抗工农业剪刀差而存在的,开发广大农村市场。

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村办工厂和农村家庭作坊数量超过1万家,带动90万农业工人就业,拉潘帕省的数量更是达到12万家,带动120万农业工人就业。

1964年全阿根廷国营公司数量首次达到6000家,其中大量是新创办的地方国营公司,总资产突破150亿美金,年产值也超过了100亿美金,建立庞大的国营工业体系。

内阁控制的国营公司主要分布在垄断性行业,地方国营公司更加全面,包括竞争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

去年拉潘帕省的国有工业企业就有1262家,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力。

阿根廷国营公司覆盖几乎所有主流行业,但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阿根廷国内工厂数量继续增加到18万家,规模以上工厂达到3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阿根廷帝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