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6 章 宣朝后续发展4(6/9)
子,君臣联手缔造一个让无数代人都怀念的盛世。
君臣相宜,百世流芳。
故而大宣的皇帝,大多都喜欢发掘人才。
明盛帝和顾璋对后世读书人的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读书人谁人不以顾璋为楷模?谁不想遇到一个赏识自己、无条件支持自己的明君?
宣朝百姓本就有极强的强国自豪,人人以自己是大宣子民为荣,那种“为强国而读书”“大宣必要始终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气氛非常浓郁。
两相结合。
所以但凡是大宣明君,手下都人才济济,多贤臣少佞臣,君臣齐心一次次带着大宣走上巅峰。
这样鼎盛的辉煌,足足延续了近八百年。
顾璋画的饼终究是吃完了,阶级固化、土地兼并问题也慢慢显露出来,皇帝制、家天下的弊端,也终于暴露在一位昏庸无能的帝王
手上。
这位末代帝王昏庸到什么程度?
即使民间发生了旱灾、蝗虫灾害,有数不清的先例给他做示范,他也丝毫不采用,即使连最基本的对百姓免除赋税都不做,反而还强行复辟了早已被废除的徭役制度,使得各地百姓苦不堪言。
继位不到十年,就让民间哀鸿遍野,更让邻国难得看到了希望,有了进攻的机会,使得边境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战乱,疫病,天灾。
彼时民间之乱,百姓之苦,落在笔下,便觉字字泣血,触目惊心。
昏君还在京城当缩头乌龟,甚至想着南下躲避疫情。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民间涌现出了无数有志之士。
他们四处奔走,用毕生所学,呕心沥血地想要救国。
将军率领部下在边关死守,即使等不到后方支援,鏖战到死伤八成,也未曾有半点言败撤退的念头。
数不清的商人自发捐赠粮食物资,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送往边关,以支援艰难的前线。
天工学校农学部最顶尖的农学家,亲自出世在民间各处奔走,调动粮食赈济灾民,以减少天灾对百姓的伤害。更公开呼吁各地各处减少种植美味作物,改种高产粮种。
医学研究者不惧生死,深入疫病区,只想尽快解决疫病,救百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