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英雄传」

第一百六十六章 预兆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六章 预兆(7/9)

按照六龙教主的研究,“经历”、“知识”、“能力”与“人格”是彼此联系又彼此独立的几个模块。“经历”是“知识”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运行环境,“人格”则更像是“能力”的操作界面。

第十武神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倒不如说,“心智的功能化、模块化模型”的方向,算是二十一世纪就有的老东西了。

向山就记得,那个时候老陈就很笃定了,真正决定一个人个性的部分——也就是“人格”之中的“参数”,数据量绝对很小。

而二十一世纪初的ai也通过“大语言模型”这一成就来证明,人类的“语言能力”或许数据量也不大。

著名的chatgpt,核心参数只有175b,模型代码可能只需要几百到几千行python代码。但是,支撑这个“大语言模型”与人类对话的代码,譬如数据库,以及提供运行环境的配置文件与脚本、服务端代码与前端代码之类的,却十分庞大,几乎是家用电脑难以负担的量。

人类的“人格”应当也是一个极小的数据量,“能力”或许也不会很大。人脑在性能上早就无法与电脑相比,但是却拥有一些电脑尚未实现的功能,并且在这基础上还运行得高效与节能。

六龙教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一开始就将目标标准了“人格”。他要做的便是提取“人格”,以实现无限的转生,摆弄生与死的界限。

而第十武神方向虽然不似六龙教主那样明细,但是却使用不同的思路,不断“蒸馏”人的“能力”。

他在尝试将“武神的武技”与“向山的人格”分离。

这是认知革命的又一块拼图。

第十武神的思路与六龙教主有明显区别。六龙教主一开始就锁定了“武神转生”这一文化现象,从向山记忆以及历代武神入手,尝试分离“向山的人格”来研究这一过程。他要寻找完整的人格,寻找“使向山成为向山的数据”。

而第十武神则是通过对比自己与自己的诸弟子,来定位“武”的部分,不断剔除“有可能属于向山的部分”。

想到这里,向山感觉到一阵刺痛——锥心一般的痛苦。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第十武神有很多弟子。

但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赛博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