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贼」

第四百四十二章 心无挂碍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二章 心无挂碍(2/6)

所军官,祖先绝大多数都只能追溯到徐达、冯胜等人向西征战的年代,更久远的先祖,祖籍俱在淮河两岸。

此消彼长之下,山里的西番百姓自然也成了大一统王朝治下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散装部族,在有明一代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他们都臣服于大明皇帝在这片山区里的代理人,连城鲁土司。

在河湟大战中,他们应鲁土司的征召,出动了四千土军协防连城,抵御刘承祖和李万庆的进攻。

尽管最终连城还是陷落,但既是土司也是朝廷流官的鲁允昌还活着,战败的土兵也大多退回山区。

正因如此,马牙山诸番并未随着战争结束而传檄而定,而是固执地躲在山里,拒绝与元帅府联系,积极备战。

刘承祖和李万庆在战争中杀了他们九百多个后生,这是马牙山十七部与元帅府之间第一个过节。

他们备战并不是为了跟刘承宗打下一场仗,而是为了对付战争带来的后遗症:山贼。

马牙山过去就有山贼,但那多为活不下去的破落户组成,穷得连斧头都是抢的,自然谈不上什么战斗力,土民诸部收拾他们都不需要向官府请兵,几个寨子发动后生就能把他们打得满山乱窜。

但自从河湟大战结束,蜂起的山贼有十几股,大的不过数百、小的仅有十人,都手持兵刃身披甲胄,哪怕是只有三十多人的小贼窝子也能扛着十几条鸟铳端出一门火炮。

陕西五镇边军的溃军逃兵极大地增强了山贼的力量,打了半年多,双方互有死伤,剩下的山贼皆合流一处,成了番民无法对付的军队。

曾经一同讨伐刘承宗的友军成了仇敌,马牙山十七部自然也将这份血债记在刘承宗的头上,成了他们之间第二个过节。

至于第三个过节,则确实跟巴桑有关系。

山里德高望重的僧人历来住在河湟居多,自从河湟的战争打完,巴桑就依照刘承宗的命令,在河湟与乌斯藏之间开通了佛祖专线,请僧人去乌斯藏进修,不愿意去就被他拎刀子逼着还俗。

这要搁别的地方,番民部落弄不好就直接走老路回去信苯教了,偏偏在马牙山这片山区,苯教在几百年各种文化的冲击之下已经不剩啥了。

老百姓挑挑拣拣,在自己信仰的神明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