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2/3)
的乐。这就有了“弃乐赴苦”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长期意义上的趋乐避苦。
无论是趋乐避苦,还是弃乐赴苦,毕竟还是被苦乐所系缚。
有乐有苦,无乐无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苦与乐是阴阳相生的,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
如果追逐乐而不得就会有“求不得苦”。如果逃逐苦而不得也会有“求不得苦”,有求皆苦。
如果追逐乐并且得到乐了,但因为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所以乐也会坏灭,因此当失去乐的时候也可能感到苦。
如果要追逐乐,就要面临苦,只有不追逐乐,才能避免苦。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如果要追逐乐,就要做好承受苦的准备。如果要避免苦,就要做好舍弃乐的准备。所以说,有乐有苦,无乐无苦。
更进一步地,如果把“无苦无乐”作为一个追逐目标的时候,那么得不到“无苦无乐”也可能会面临“求不得苦”。只要自己还在追逐或逃离,就会产生苦乐。
追逐或逃离的过程就是产生苦乐的环境,而苦乐也会反过来促进追逐或逃离,这是一个循环。相反地,当自己的心不再追逐或逃跑的时候,苦乐的束缚也便消失了。
之所以有苦乐,是因为自己有“求”于苦乐;如果“无求”于苦乐,苦乐还能怎么奈何自己呢?因为自己无求于苦乐,所以当下便是自足的。
当自己的心受限于苦乐的时候,世界是用苦铸就的墙,用乐铺就的路,自己似乎必须按照苦乐的地图走,追逐乐的路,逃离苦的墙。
而当自己的心不受限于苦乐的时候,苦乐的墙和路便形同虚设,自己可以径直穿越苦乐的墙或路,而不必非按照苦乐划定的道路走,或进或退,或急或缓,或行或止,或隐或显,自在无碍。
苦乐的墙和路仿佛梦幻泡影,如同空幻。心不执著于苦乐,苦乐也无挂碍于心。《达摩血脉论》说: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
人接受这个事实真相就是很苦的,就是人生了。
人越是闭目塞听,越是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世界上没有人比这悲惨可怜了,或者比这更不容易了。
其实走出去到看到人人如此,这就是世界人生的本来面目。是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