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界首彩陶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界首彩陶(1/3)

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

这时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

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

建国初期,界首彩陶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著名窑工卢山义、卢山志,被送往中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使得他们的绘画、制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954年,卢山义先生组建了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界首工艺陶瓷厂。

1954年,苏国东方艺术博物馆《造型艺术》刊登了卢山义先生制作的三彩“刀马人”酒坛的照片,在国际上反响很大。

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争相收藏其作品。

卢山义先生也被我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人,与紫砂艺人顾景舟等大师齐名。

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艺术重获新生,界首彩陶也迎来了一个艺术的春天。

界首工艺陶瓷厂在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先生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

如乌金釉、金砂釉、孔雀蓝釉、玫瑰红釉等。

这些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高温型(窑温达1000c左右)。

这些瓷器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艳美。

产品远销东欧、美、日、香江等国家和地区。

卢山义先生的“三彩刻花缸”还于1984年获轻工部,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追溯界首彩陶的装饰手法演变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即界首彩陶的初始时期。

严格地说,这时的陶器不能称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烧陶。

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先民们只能用聪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揉泥作料,盘泥造型,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素烧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我的系统不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