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

第451章 开战之前(十五)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451章 开战之前(十五)(4/5)

,十几岁就跟着父亲曹操上了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人。这其中固有曹操的教育在,但更多的是曹丕自身的刻苦用功。

在自己的弟弟成就都高于自己的情况下,曹丕仍能做到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为了自己的最终梦想,赢得曹操的嫡长子继承位置而不懈努力。

三、治国安邦

我们对于曹丕的另一个偏见,往往源于他心胸狭隘,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不听大臣的劝谏而坚持出兵去伐吴国。各种各样的例子将曹丕的人设钉死在了不听劝谏,阴狠毒辣的残暴君王身上。

然而历史中的曹丕并不是一个残暴的形象,恰恰相反曹丕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知错能改,善于纳谏,在治国安邦上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和能力,这也使得后期的曹魏能够屹立于其余二国之上。

1善于纳谏

曹丕在即位的时候,由于战乱长期蔓延,河南人口不足,于是曹丕想要把一些士兵的家属十万户迁徙过去,充实河南人口。但是当时恰逢大汉又闹蝗虫灾害,百姓都食不果腹,朝廷各地都认为这个办法不妥。

但是唯有曹丕的态度很坚决,于是这时就有人去劝劝他,这个人叫辛毗,也只有他敢在曹丕盛怒之下,目若无人地开口道,“陛下这样迁徙士兵的家属,理由又是什么呢?”

曹丕十分不满,他反问道,“那你认为我的做法不对吗?”辛眦居然回答他,“这当然是不对的了。”这可把曹丕气得火冒三丈,转身走进内室,丢下一句不识趣。

结果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辛眦不仅没有因此丢掉性命,反而还成功劝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辛眦他居然胆大地扯住了曹丕的衣袖,“我所说的话并不是为我自己所考虑的,而是为国家社稷所考虑!”

这曹丕也被他气笑了,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内室,但没过多久,他气消了便走出来,对辛眦说,“你逼我那么急干什么!”便同意了辛眦的纳谏,只迁徙的5万人口去往河南。

由此可见,曹丕并不像历史中所说的,不听纳谏,十分固执。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曹丕或许不是听不进纳谏,而是十分积极,为国家社稷江山所考虑,就是这些考量让他有时会做一些错误的决定。

2知错能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