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迁都洛阳(2/5)
溃逃之头一开,又无高级将领阻止,军队顿时乱了套。
幽州城内守军趁机开城追击,一路逐北拿下了金人从辽人手中夺取的三州之地,在三州迅速布防。金人两度过境见人便杀,宋军到来后则抚恤百姓,赈济被金人劫掠后无法过冬的难民,且不分汉人、辽人。
宋军的仁善之名唱响三州,迅速得到了百姓拥护。朝廷调运物资入三州,就地招纳汉人和契丹男丁入伍,契丹人踊跃竟不下于汉人。
宋军夺回三州后,太子赵昉力排众议,在无情等高手护送下,与正旦使包拯前赴辽国。赵昉面见辽帝,提出以一千万贯赎回燕云十六州其他各州,并可将这一千万贯在三年内以等价战备物资支付。
辽国对蒙古作战不利,辽帝正为此寝食难安。赵昉此时提出这样的要求,让其极为心动。
燕云十六州最中心的幽州和云州本在大宋掌控中,如今又有三州先为金国所占,再为宋军夺回。余下数州,辽国急于调兵应对步步紧逼的蒙古人,本已防守疲软。相较于以汉人聚居为主的州县,辽国显然更看重自己的草场。
若大宋以千万贯赎回这些州,辽国不仅可以将兵力回防专心对付蒙古人,还能够从大宋得到军备,伺机夺回失地。
辽帝斟酌后同意了赵昉赎买燕云各州的要求,但他亦要求大宋提供的战备物资,必须包括火药,且大宋得到燕云十六州后,要负责从侧面牵制金国和蒙古。
不说刚结下新仇的金国,赵昉亦不愿坐视蒙古壮大,养虎为患。牵制金国与蒙古于大宋并无害处,但赵昉也不会轻易松口。
双方经过数轮谈判后,辽帝以取消岁币为条件让赵昉松口答应了为辽国提供火药。协议中详细议定了一千万贯兑换的物资名录和数目。大宋只向辽国提供火药,但不包括火器,战备物资将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地点分阶段交付。
按照协议,大宋朝廷会调送物资前赴交接之地,当地辽军收到物资后交出防守之地,退回辽国。为了稳定燕云十六州,赵昉向辽帝请求派遣萧远山到大宋为官,负责管理留在燕云十六州的辽人。此事于辽国有利无害,辽帝欣然同意。
为表示诚意,赵昉将火药放进了第一批交付物资。有了火药,辽国终于稍稍止住了败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