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官营食堂,铁路之争(2/4)
也没什么大问题。
另外,铁道司还在科学院王徽院士团队的指导下,训练出了一大批合格的铁道工程师以及铁路工人。
铁路于国家、百姓之利,无需朕多说,众卿想必都知道。因此,如今是该考虑修建第二条铁路了。
今日诸位便议一议,这第二条铁路该修在哪里,起始定在何处较为合适。”
听刘升讲完,众臣便低声交流起来。
“京城这条铁路花了多少银子?”
“听说花了三十多万两。”
“才二十几里就花了三十多万两?那岂不是一里就花费一万多两银子?”
“确实如此——这第二条铁路不知要修多长,若是太长,今年国库又将多出一大笔支出啊。”
“虽说铁路民用之后也盈利,但到目前为止,数月盈利不足千两,想要回本不知得等到何时。”
开口不离银子的几乎都是财政部官员。
显然,在多数财政官员心中,铁路这种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的投资,必须得慎重。
若非刘升威信极高,说不定财政官员中便有反对修建铁路的。
说到底,还是这些官员对铁路于国家的作用了解不够全面,或者说没亲眼见识到便总有怀疑。
相较于财政部,交通部、民政部官员是议论起来最兴奋的。
交通部就不必说了,专司交通事务,只有国家大修铁路、官道、河道,他们的权利才能凸显乃至扩大。
至于民政部,则是认识到,铁路确实有利于地方民生、经济的发展,不论于国于百姓,都是一件大好事。
没理由不支持。
半小时后,交流停下,民政部左侍郎袁继咸起身道:“陛下,臣以为这第二条铁路当在北直隶修建,以京师、天津卫为终始点。
如今国家将兴海运,北方天津卫港口就变得格外重要。
若有铁路连通京师,不仅可以缓解京津段运河的压力,也有利于朝廷加强对京师的掌控。”
交通部尚书侯峒曾接着起身道:“陛下,目前百姓对铁路、火车尚不熟悉,皆赖国家出资修建。
而我大崋欲大修铁路,仅靠国家财政显然不可行,还需借助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