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遍地开花的村办小煤矿,拉开燃料革命~(5/7)
”
随即找来纸笔,签了合同。
所有人按上鲜红的手印。
次日,赵上元悄悄去来了趟汝州府城从四海金融借贷100块银元作为启动资金。
汝州分号的经理是总经理刘金鑫带出来的山西老乡。
老乡见老乡,眼泪汪汪。
于是,
借贷过程格外顺利。
经理还利用他的私人关系花钱请了一个士兵护送赵上元回去。
……
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外乡人在陌生他乡承包地头做生意这个举动当中所蕴含的风险。
轻则血本无归,重则埋尸他乡。
太原城的4年学徒生涯教会了赵上元很多。
他不会去赌人性。
时常挂在嘴边的上面关系、护送的士兵、都是他用来震慑当地人的手腕。
汉子们下井,妇人们做煤球,老人孩子出去推销。
农忙和挖矿两不误。
他本人隔三差五就去县城一趟,喝的醉醺醺。
回来就吹牛:
“去给县里老爷送礼的。”
四个村的人对他敬畏有加。
中原地区极度缺乏燃料,因而煤球推销异常顺利。
省钱,才是王道。
低成本的小煤矿生产出来的煤球售价,比同等热值的柴禾便宜许多。
……
仅仅半个月后,煤矿开始盈利了。
工钱从无拖欠,账册清晰明了。四个村的人气氛欢腾,干劲十足。
按照事先所约:
赵上元拿3成利润,其余7成利润在刨除各项成本之后若有盈余,则用于修缮祠堂。
所有人都很认可!
虽然说,
偶尔有年轻人嘀咕着其实不需要赵掌柜这个外乡人,大家自己也能开矿,这生意又没难度,傻子都能做起来。
但族老们严厉的压制了类似的“吃独食”的声音。
他们害怕引来赵掌柜身后“老爷”的严厉报复。
几十年的生存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两个朴素的生存道理:
没有关系,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