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

第34章 文化话语权的终极大杀招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34章 文化话语权的终极大杀招(1/3)

永乐十二年,大明皇家印刷厂成立,采用了改良后的全新印刷技术,名为永乐御印法,面对私人印刷作坊的兴起和书籍需求量的增加,朱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知识传播,并且降低一些书籍复制的成本,决定由朝廷出资并组织一批最优秀的工匠、学者进行改良印刷技术的研究。

采用特殊合金制造活字,这种合金比传统的木制或泥制活字更耐用,不易损坏,同时保证了印刷质量的稳定性。引入流水线作业模式,从活字铸造、排版到印刷、装订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显著降低了每本书籍的制作成本。

这对整个文印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大量低价的书籍冲击了市场,很多印刷的人转而寻求大明皇家印刷厂代为印制自己的文稿。

同时朝廷颁发禁令,禁止私人印刷厂的存在,大量的工匠被高薪挖到了皇家印刷厂。所以原来一些随意出版印制各种文人书籍的印刷作坊要么倒闭,要么被朝廷收购。

这样那些对朱棣有不满的文人,以及在书籍中怀念建文的江南文人的书籍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你让那些五谷不分,什么都不会的文人筹备自己印刷,除了印出来自己欣赏外,有谁会帮忙代销。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皇家造纸厂。采用楮树皮与竹浆混抄的新工艺,造出的永乐宣洁白胜雪,韧性可承针绣,价格却仅为私造连史纸三成。当六部衙门公文悉数改用新纸,民间书坊惊觉连书写用纸都被掐住咽喉。江南世家藏书楼里的澄心堂纸突然变成烫手山芋——用旧纸抄书即显叛逆之心,用新纸则需向朝廷购买印权。

这场知识革命深刻重塑了帝国文化版图。昔日建文朝臣后裔在苏州园林中编纂的野史,只能在密友间手抄流传;曾以润笔费养活全族的落魄文人,如今捧着皇家印刷厂精印的《太祖实录》发怔,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笔墨,已变成需向朝廷申请配额的特许商品。而那些被收编入皇家印刷厂的工匠,每月虽领双份饷银,却再不能私刻半片竹简——他们的子孙将永远失去在墨香里藏进微言大义的机会。

如果说从经济上摧毁传统江南文人的诞生基础,那么接下来从政治体制上,朱棣直接给予他们一个暴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