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543章 显摆!!!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543章 显摆!!!(3/8)

活。

这年头,燕京街头上玩鸟老人很多,公园、胡同、马路边、大树荫凉下,清晨经常见到个老人拎着鸟笼,手上晃动,溜溜达达,京城人称遛鸟爷。

遛鸟爷一般起得很早,头班公交车前就出门了。

遛鸟又叫“会鸟儿”,顾名思义就是鸟儿开会,相互学上两口,叫“压口”。

老燕京有句俗话:“养鸟遛鸟,遛的是鸟,练的是人。”

鸟儿挂在树上相对鸣叫,遛鸟人在树下打牌、侃大山,各得其乐。

养鸟,或曰玩鸟,自唐朝以来便蔚然成风,但是真正达到鼎盛时期,还是清朝乾隆年间。

等到了满清那会儿,满人入关已久,天下太平,日子富足安逸,从皇室到八旗子弟,都有了更多闲情逸致,养鸟便是其中之一。

遛鸟爷自己按鸟笼大小做个布罩,有白蓝之分。

蓝的多是大鸟,主要是画眉和百灵;白的多是小鸟,主要是红子、黄鸟。

遛鸟多是“物以类聚”,养画眉的在一起,养百灵的在一起,养红子的在一起,聊这也入流。

人可以随便聊,但鸟笼却挂得井井有条,决不越雷池一步。

这遛鸟的讲究也十分多,什么“文遛红子,武遛画眉”,“画眉满街走,百灵不离手”。

遛红子就得一步三晃,慢条斯理的;遛画眉可就得昂首挺胸,甩开膀子,鸟笼晃得像钟摆。

刘之野记得小时候他妹妹刘之若也养过一只鸟,那鸟可没那么珍贵,没笼子又不遛。

那会儿他家还不在南锣鼓巷,夏日的一天,刘之野上房掏鸟窝,给妹妹掏了一窝麻雀。

麻雀很小,还没长毛,拿到手里软软的、肉乎乎的。

他爹刘竟斋还找来一个纸盒,铺了点棉花就是它的窝了。

每天刘之若吃什么饭,就用手给它搓成像虫子大小的卷喂它。

后来不知何因死了三个,刘之若哭得那叫一个伤心。

有一个养到快会飞时,刘竟斋将它放到很远,用食引它,它就会扑楞着翅膀蹦过来吃。

再后来喂食时,刘竟斋就把它扔到房上或树上,一叫它就回来,让刘之野兄弟三个开心得不得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