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风离月(5/8)
,无数的文人雅士都以获得他亲手制作的笔为荣。但毕大师觉得他的笔不能成为文人们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之用。因此他立下规定,他只向翰林学士制笔,申明他的笔只能为社稷、为万民而书。但因为郑端允只是一个女子,肯定无法参加科举成为翰林,因此毕大师拒绝了,只是让自己的弟子刘至臻代做了一支笔带给郑端允。这事让睦王非常生气,但郑端允与刘至臻接触后觉得此子才华内敛,判断其日后必然大放光彩,于是挥毫写了一首《赠制笔生》给刘至臻:“笔生来自吴兴郡,赠我霜毫秋兔款。我虽识字不善书,徒用珍藏心耿耿。请君持献白玉堂,翰林学士摛文章。更放巨管如长虹,写出天家日月光。”
诗中,在体谅毕大师笔的坚持外,同时也在叹息自己是女儿身,无法参加科举的遗憾。最后,郑端允对刘至臻进行勉励,将笔转赠,希望他有朝一日高中成为翰林。刘至臻当时只有十四岁,从小就跟着毕专毫学习制笔,虽然也读过四书五经,但是自己从没有考虑考取功名。因此获得郑端允诗词后,马上面红道“谢谢小姐鼓励,但我还年轻,才疏学浅,而且我生性淡薄,只是希望以后能象师傅一样做一名制笔大师,老了以后垂钓江湖即可”
哪知,郑端允听闻后并未多言,提笔再赠他一首《效古》,全诗为“人生天地内,翕歘如转蓬。有材不早如,老去悲途穷。甘罗豁达士,意气自豪雄。奉辞使列国,十二登上公。早达胜晚遇,应鄙垂钓翁。”据说,刘至臻看到诗词后,当时愣住了。失魂落魄地告辞回家后,没多久就拜别了师门,拜入当地一位大儒门下,学习科举之道,一时传为佳话。
睦王知道事情经过后,看着手中的两首诗词懊恼又无奈地叹气道“天妒我儿,纵有状元之资,却无状元之躯”。
无法参加科举的郑端允,另辟蹊径开始另外的文学尝试。十五岁生日当天,郑端允出版了一个作品,却不是什么诗集,而是令人大跌眼镜的通俗小说《白发仙女传》(致敬梁羽生先生)。这是世上首部的以女性为第一视角写的侠客类志异小说,题材新颖,里面既有婉约细腻的诗词歌赋,也有平白如话的通俗话文,更有凄美的爱情故事。本书尤其深受女性读者追捧,甚至成为宫中娘娘妃嫔日常闲谈的主要话题,书中女主那鹤立独行、随性、敢爱敢恨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