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林月下」

若水三千之说文解字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若水三千之说文解字(3/8)

也没有学过拼音,是怎么给汉字注音的。

也慨叹咱们国家文字的博大精深,都过去了几千年,我们还能认出老祖宗写的汉字。

不像英文,现在的英国人完全读不懂五百年前英国诗人所写的诗集,

也不认识里面的单词。”

“你过来,我告诉你古人是如何给汉字注音的。”

花若水此时刚把学生的论文修改完,心情很好,便笑着冲林清颜招招手。

林清颜只好手持《说文解字》走到花若水身边,略显尴尬地站在他身边。

花若水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a4纸来,又从笔筒里拿出钢笔,

边在纸上写,边耐心地给她解释道:

“古人给汉字注音一般有四种方式:

直音法,读若法,譬况法,反切法。

直音法是用读音相同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的读音。

它在中国历史上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盛行于汉代。

《尔雅》有:‘肇’注‘兆’。

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一个字没有同音字,或者注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汉字更难、更生僻,

都会为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

读若法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给被注字注音。

比如,《说文解字》:

“唉,应也。从口矣声,读若埃。

有时“读若”也写成“读如”、“读为”、“读曰”、“声同”、“声近”等。

用“读若”的方法注音简便易懂,但缺点是不够精准,

有时读音只是大致相似,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些用来做注的字读音发生变化,后人很难根据注音把握该字的准确读法。

譬况法是用相近的事物来对比说明,

它的重点不在于字的本身读音,而是告诉我们发音的方法和重点。

一般分为以口势譬况、以舌位譬况、以送气急缓和声调长短譬况等。

这种源于早期先秦的注字方法现在被认为是汉字注音之始。

《淮南子·修务训》:

‘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谓之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花林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