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集 阻封泰山(8/11)
惊,问道:此田舍翁为谁?
太宗答道:便是魏徵,竟敢廷辱于我!
皇后闻罢不语,退入内室,穿戴朝服齐整,立于中庭,向天子大礼参拜,口中称贺。
太宗惊问:皇后称贺为何?
皇后说道:妾闻主明则臣直。今魏徵敢于犯颜直谏,皆由陛下明察之故,怎可不贺?
太宗闻奏大悦,满腹怒气皆都云消雾散。魏徵无意间拣回一命,尚且不知。
时有侍中王珪,与魏徵向来不和。
字幕:王珪,字叔玠,扶风郿县人,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
王珪年轻时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从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頍赞赏。开皇十三年被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图书典籍。
王頍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兵败被杀,王珪惧罪逃到终南山中,扮作道士,改变姓名,隐居十余年不出。
李渊攻入关中,王珪得丞相司录李纲举荐,出任世子李建成府谘议参军。李渊受禅称帝,王珪复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后改任太子中允,深受太子李建成器重。
庆州刺史杨文干兵变,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矛盾加剧。唐高祖认为王珪未能劝导太子,致其兄弟失和,于是将其免官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
李世民即位后,命将王珪与魏徵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谏议大夫。二人原来都在东宫事奉太子建成,至此复同殿列朝,事奉太宗。
闰七月乙卯,太宗大宴群臣于丹霄殿。
长孙无忌偶然说道:王珪与魏徵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可喜可贺。
太宗闻言微笑,便借机问魏徵:因卿与王珪各能尽心所事,故我皆都予以重用;对你二人仇隙,我亦假作不知。然卿每入谏时,我若不从,再与卿言,卿辄不应,却是何故?
魏徵答道:臣以为其事不可为,故此进谏;陛下不从而臣应之,便如臣附和陛下一般,必生歧意,则其事遂得施行,故不敢应。
太宗奇道:卿且应之,过后秉直复谏,又何伤哉!
魏徵答道:昔帝舜曾戒郡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奉事帝舜之意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