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 章 文明墙(2/4)
实的、是自然的、更没有任何一丝强撑的味道,仿佛他已经在这样的情境中,千锤百炼过了,实在是……太丝滑了。
作为官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朝堂上对于张恪这个人,倒也不全都是正面评价的。虽然他的确做出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其不怎么和其他的官员交际应酬,因此大部分官员对他的认识还是挺有限的。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年轻人能做出那些事儿来,应该还是靠着周家的底蕴和人脉的。不过,作为曾经的晋州城城主,与张家渊源颇深,又与张远交情不浅的杨修,对于张恪的认知显然是要比别人多很多的。杨修显然也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人,他对于任何事物,都是有自己的判断的。而在接触过本人后,杨修对于这个年轻人的感觉,简单的总结便是四个字:后生可畏。
两人的初次见面,互相之间都不约而同努力的去给对方留下了深刻而又良好的印象。虽然品级上差了好几级,年龄上也差着几十岁,但彼此却是相谈甚欢,犹如老友重逢。而在现实上面,双方也都觉得有必要与对方更深入的结交,这正是郎有情妾也有意,因此彼此之间的关系,真犹如干柴遇烈火般,急速地升温着。
接风宴的次日,张恪又亲自领着杨修好好的参观考察了一下互市,并亲自为其讲解。虽然还没正式开市,但互市的经营活动其实早就展开了,因此市场里极是热闹。在来此之前,坦白说,杨修对于这个互市的期待值并不高。整个人朝,经济的重心其实是在东边和南边的。西边的话,地广人稀,差强人意;而北边,实话实说,就是个拖后腿的。当然,这事儿也不能怪他们,实在是长期处于战争的阴影中,并不具备大力发展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哪怕是作为边境四大城之一的黑龙城,其经济表现,也同样是四大城中垫底的存在,不仅贡献不了税收,甚至经常还要朝廷倒过来给其援助。有鉴于此,杨修对于在北方搞这个所谓的“互市”,他其实是不看好的。而他的这个看法,其实也是朝堂里大多数人的看法。
当初,张恪关于成立互市的奏疏,在上呈到朝堂进行讨论时,之所以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勉强通过,也是因为大家对它确实是没什么信心的。后来,经过周勃的多方奔走,又有陈庆之、郭守敬等几位老大人的支持,再加上皇帝的力挺,此事才最终敲定了。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