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必然走向,t34(1/5)
第一阶段,在1939年3月前完成全面战争准备,充分且合理的积累调配资源,供短期高烈度战争和长期战争的需要。
第二阶段,在1939年3月对波兰宣战,解放波兰,并向俄国派出一定数量的志愿军,为红军提供充足的援助,协助其巩固波罗的海沿岸根据地。
第三阶段,在1939年7月前结束波兰战役,集中核心力量发动法国战役。
从第三阶段开始,战争的前路就不太明了了,但核心变数无非是三条,法国挡住了、美国参战和中国参战。
第一条的可能性非常微弱。 以前欧战时期大兵团的突破和扩张能力都非常有限,即使防御方失败了,也有充足的时间调兵遣将稳住阵脚。
可惜装甲部队和航空兵改变了这一切。
航空兵可以起到纵深遮断作用,攻击铁路和公路,妨碍敌方战役预备队的行动,阻止敌方重新集结部队。
而装甲部队具备极强的突破能力,一旦突破敌方防线便可迅速挺进。
在苏德战场上,二战后期部分装甲单位每昼夜推进速度甚至可以达到70公里,平均推进可达45公里,非常恐怖。
如今虽然做不到这个程度,但它依然是一柄重锤,足以砸碎当面之敌。
即便法国还是那个全须全尾的欧陆霸主,也不可能扛得住装甲集群的突破。
其实,哪怕是德国本身也挡不住装甲集群的突破,欧洲只有一个国家有希望,那就是苏联,兼具纵深与工业能力。
能对抗装甲集群突破的只有大纵深战略,然而,从华沙到莫斯科超过了一干一百公里,而即便从法兰克福开始算,到巴黎也只有五百公里,且基建水平相差巨大。
面对同一支军队的突破,法国人一次也不能失误,而苏联可以失误三次、五次,甚至更多。 矛强于盾的局面还要持续几年时间,在此阶段内,准备完毕的装甲集群就是决定战场的定音锤。
因此德国对于法国战役失利的预案并没有浪费太多的功夫,更重要的是研究英国、美国和中国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以及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德国并不认为英国会轻易投降,同时也对美国和中国的态度表示不同程度的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