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第503章 两耳不闻窗外事,双眼不观世人态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503章 两耳不闻窗外事,双眼不观世人态(5/6)

裙,一边开口道:“而且,我不这么说,你今天肯定不会过来。”

曹子建看着面前的泡面,无语凝噎。

不过,煮都煮了,自己这会肚子确实有些饿了,这就拿过泡面自带的叉子,吃起了加了两个蛋的红烧牛肉面。

趁着曹子建吃泡面的功夫,曹蒹葭去到了二楼。

一直等到曹子建将泡面吃完,扔到垃圾桶里后,她才回来。

手里不仅拿着一叠文件,还有一个长方形的锦盒。

“姑,怎么?知道红烧牛肉面怠慢了我?所以给我备了礼物?”曹子建开玩笑道:“您说,这搞得多见外?”

“你想要的话,我送给你就是。”曹蒹葭回应道。

“原来不是送给我的礼物。”曹子建故作难受道。

“好了,别贫了,帮我看看这玩意到不到代。”曹蒹葭将手中的锦盒给放到了餐桌上。

“瓷器?”曹子建看着锦盒的样式,猜测道。

“要是瓷器,我也不用找你帮我鉴定了。”曹蒹葭摇头:“是料器,我不懂,所以看不准。”

“加上是今儿下午别人刚送来的,我也没来得及找专人看,这不,你这位古玩大家就过来了吗?就想着让你先帮忙喽一眼。”

在当代考古学的范畴中,透明的物体被称为“玻璃”。

而不透明的物体则被称为“料器”。

半透明的物体则被称为“琉璃”。

料器的材质就是用玻璃原料加上颜料而制作形成的手工艺品或者器皿。

通俗易懂的说法也就是玻璃器。

只是因为咱们国家瓷器的发达,料器一开始出现在华国的时候并不十分流行。

但由于它色彩鲜艳,精美且五光十色的特点,在偶然被康熙发现并专门安排相关人员为皇宫生产料器后,它才逐渐兴起。

料器的制作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要想做出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需要深厚的功力。

因为它的制作同样讲究捏、拉、挑、剪等专业手法,同时还要把不同颜色的料棒融化进去制成花纹。

料器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宋代和明朝都有相应的作坊生产,但其真正发展到巅峰时代却要到清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