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血色浪漫」

第416 章纺织大王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416 章纺织大王(2/6)

而,随着日本纺织业的衰落,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纺织订单开始流向香港。香港的纺织业经济趁机蓬勃发展起来,逐渐从单纯的转口商埠华丽转身,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生产出口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制衣业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家又一家制衣厂如雨后春笋般在香港岛的各个角落崛起。

先进的生产设备被引进,大量的熟练工人汇聚于此,制衣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制衣业的繁荣,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纺织原料供应、服装辅料生产等,还为香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前来投身其中。

在制衣业的强力推动下,香港逐步迈向工业化的进程。原本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而成衣产品,作为香港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一直以来都在本港商品出口中占据着首席位置。

自60年代起,制衣业就已经成为港岛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在那个时代,香港的港口总是一片繁忙景象,一艘艘满载着精美成衣的货轮驶向世界各地。

据统计,当时制衣业占本地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30以上。

除了1957年全盛时期的446外,在其他大多数时间里,这一比重一般都稳定在30至36之间,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60年代之后,全球贸易的舞台上风云变幻,香港制衣业的发展之路也因此而变得更为曲折与复杂。

英国与美国的纺织业巨头们开始担忧,来自香港的进口产品如同洪水猛兽,可能会对本土纺织厂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香港制衣业凭借其低廉的成本、高效的生产能力和卓越的品质,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在美国肯尼迪总统主政的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为了应对来自香港等地区的竞争压力,美国政府推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配额制度,旨在限制成衣的进口数量,以保护本土纺织业免受冲击。这项配额制一直持续到2005年,对全球纺织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香港制衣业却并未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重生之血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