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罗马人」

第27章 血战(一)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27章 血战(一)(2/3)

集中兵力夺回亚历山大。

而瓦伦丁的这点兵力几乎不可能挡住阿拉伯大军。

所以,瓦伦丁同时下达了三个命令:第一,主力继续向南进攻,收复失地;二,转移市民与财富至亚历山大,最后通过舰队再转移至君士坦丁堡;三,鼓舞沦陷区的人民继续抵抗,并为当地人提供武器。

瓦伦丁知道,这次行动的政治意义巨大,哪怕收复埃及全境,最后再被攻陷也是必然的,毕竟双方实力差距悬殊;但只要能让当地人看见君士坦丁堡政府还没有放弃他们,便能鼓舞当地人继续抵抗,加大穆斯l的统治压力,为罗马帝国日后的反攻打好基础。

第二个命令提到了转移市民与财富,这是君士坦斯对瓦伦丁在这次行动下达的重要命令。

熟知历史的君士坦斯知道,埃及作为罗马帝国最重要的行省之一,并且是地中海贸易网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必然拥有大量的商人、水手与工匠。

尤其是水手与工匠。

历史上,阿拉伯人攻占埃及后,大量优秀的水手与工匠来不及撤离被俘,阿拉伯人强迫工匠们建造大量的战舰,并培养水手为自己而战,在很短的时间里,阿拉伯人便拥有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贸易网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破坏,塞浦路斯、克里特岛、罗德岛等重要岛屿都被阿拉伯海军“光顾”过。

后来,阿拉伯人利用海军优势,决定绕过重兵把守的安纳托利亚,直接从海上登陆加里波利,打算对罗马帝国实行“腰斩”。

若不是希腊火,君士坦丁堡很可能沦陷。

所以在这个世界里,君士坦斯如果想要牢牢控制地中海,就必须遏制住阿拉伯人的海军力量,只要地中海还在罗马人手里,罗马帝国就能随时威胁阿拉伯人的大后方,对罗马人来说百利无一害。

所以,水手与工匠成为了首要人选,君士坦斯甚至下令道:“如果这些人坚决不离开,就要想方设法不能让他们落到萨拉森人手中。”

而具体方法就不必多说了。

最后,君士坦斯还下令,当亚历山大再次被萨拉森人包围时,最后一批撤离的官兵必须最大程度破坏码头与造船厂,让敌人在长时间内都无法使用。

转移人群除了商人、水手与工匠,第二批则是达官显贵,或在世军人的家属,最后一类人则是正教教士与学者。

至于普通市民与农夫,他们便留在亚历山大自生自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最后的罗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