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 见真我(2/3)
认知的繁杂”虽然让我们能够适应社会,但也让我们失去了与本心的联系。我们被自己的思想所牵制,被外界的欲望所驱使,被成见和偏见所蒙蔽。这就像给心灵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外壳,看似保护了自我,却让我们难以触碰到生命的本质。
老子曾说:“复归于婴儿。”这句话的意义并不是让人返老还童,而是让我们从精神上回归到婴儿般的纯净心态。婴儿的心灵状态是一种无为的状态,不主动追求,也不执着于某种结果;他们接受当下的每一刻,不加评判地与世界相处。这种“无为”的状态,正是修行的目标。通过修行,我们试图剥离那些后天添加的欲望和杂念,让心回归到最原初的清净。
修炼的过程,本质上是在给自己做减法。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习惯于“加法思维”,认为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积累更多财富就能让生活变得更好。然而,这些“加法”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疲惫。我们追求更多,却无法停下来感受已有的幸福;我们学会了复杂的思考,却忘记了如何简单地生活。修行强调的减法,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困境。通过减少欲望、减少执着、减少杂念,我们的内心才能变得纯净,才能重新看清事物的本质。
禅宗有句话:“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句话揭示了修行的核心:明心见性并不是依赖语言和认知能够达成的,而是需要直接触及内心的真实。这种直观的认知,只有在心静如止水的时候才能实现。心若被外界的喧嚣干扰,被欲望和成见牵引,就如同浑浊的湖面,无法清晰地倒映出事物的本来面貌。
静心是修行的基础,也是明心见性的关键。然而,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静心变得格外困难。人们的生活被各种琐事填满,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不断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很难停下来与自己相处。即便有片刻的安静,我们的内心也常常被各种杂念充斥,无法真正静下来。因此,修行的第一步,是学会与自己独处,学会在嘈杂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在静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其实非常复杂。那些平日里被忙碌掩盖的欲望、恐惧和执念会浮现出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种种局限。然而,这正是静心的意义所在:通过直面内心的杂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