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盐政!弘治改革的影响!(2/4)
开口。
但李善长却皱起了眉头。
“盐场一事没那么简单,很多盐场早就在士绅商贾的控制之下,你要是真这么做了,那就是断人财路杀人父母了……”
李善长何等精明的人物,他只是老了,不是傻了,哪里不明白这其中的危险。
但李祺却不以为意,或者说压根就不放在心上。
“盐场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接下来这些盐场将全部转交给军方,就算勋贵贪腐他们也有个度,可是交给这些士绅缙绅贪腐,他们是真敢分文不给朝廷!”
印象里面,大明盐政几经波澜。
先是纳粮开中,效果很是不错,可随着权贵插手其中,占窝的占窝贪腐的贪腐,导致商贾输粮到边后,去盐场也换不到盐,结果自然是盐政败坏,没人再愿意输粮到边了。
然后就是弘治皇帝搞出了一个“叶琪变法”,直接将大明盐政彻底推向崩盘!
大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改纳粮边仓为纳银运司,即盐商不再运米、麦至边卫换取淮盐引额,而是直接纳银于两淮各盐运司,换取盐引,赴场守支,所得银两一并解交太仓,以银分解边卫,边卫以银购粮。
自此商人无须远赴边疆边仓纳粮报中,在内地到盐运司缴纳银两即可换取盐引,史称“叶淇变法”。
他这“变法”,实际上就是以银代粟,将盐政开中,由“纳粮开中”变成了“纳银开中”。
朝廷收银子容易了,增加了盐课收入;官员缙绅收银子方便了,甚至直接用盐引当货币;盐商更是得到了大大便利,他们可以就近在扬州、杭州等盐运司所在地纳银取引,领然后去两淮盐场盐销售谋利!
可为此付出代价的,却是大明边镇彻底崩盘。
因为以往纳粮开中,盐商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会专门安排人手在九边军镇屯田垦殖,就近用粮食去军镇报中!
而叶淇变法之后,直接拿银子就可以换到盐引,盐商吃饱了撑的才会去种地,所以九边军镇的屯田将会迅速变坏,连带着就是九边军镇的粮价飞涨,边卫军民无粮可食,然后开始大量逃亡……
输粮开中,在于调动了百姓运送军粮的积极性,不足之处就是让利给盐商,减少了政府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