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可控核聚变(2/4)
些氧原子核只存在于恒星内部。
由于恒星数百公里每秒以上的逃逸速度,内部产生的氧原子根本无法离开恒星。
在恒星喷发出的恒星风里,主要也是氢、氦这样的轻元素。
而我们目前呼吸的氧,基本上都是末期恒星爆发后喷射出来的。
对于目前的银河系,大约每一百年才发生一次这样的超新星爆发,所以氧气的稀有性可想而知。
因此如果使用化学燃料,想要在星际航行中补充是十分困难的。
燃料用完就嗝屁了。
想象一下,你开着宇宙飞船吃着火锅唱着歌,欢天喜地驶向半人马座比邻星。
开着开着,结果半路上飞船燃料耗尽。
茫茫宇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就问不绝望不绝望?
所以说啊,想要实现星际航行,火箭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使用核聚变技术的航天发动机。
那么首先就得有可控核聚变技术,然后做到可控核聚变小型化。
起码大小要控制到能够塞进星际飞船。当然做到这一步还不够,还得想方设法提升它的能效。
最后就是发动机的材料问题。
因为核聚变产生的是伽马射线,一般材料抗不住长时间的伽马射线。
现实生活中没有班纳博士。
沐浴伽马射线不会变成绿巨人,只会变成死人。
即使采用了高密度金属板抵受住了伽马射线的攻击,最干净的核聚变燃料氦3可不是很容易获得的燃料,补给又成了问题……
……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用满世界都有的氢。
然而,问题是最常见的氢1只有一个质子,所以在核聚变开始前要先实现β衰变产生中子。
这个过程随机发生,我们根本不能指望它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发生。
可以见得,直接使用最常见的氕作为燃料并不靠谱。
而如果使用氘和氚则会在核聚变到氦时产生多余的中子,这就产生了核污染,大量的中子轰击将会改变容器材料的性质。
这是个相当大的问题。
所以下一个技术门槛就是如何把所产生的中子定向喷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