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代号:铁火焚城(1/5)
林仁肇在抛出来“十五日内完成对苏州城池控制”的战略目标之后,进一步解释,这个战略目标可分解成三个部分——
其一,通过“水陆协同”瓦解苏州的护城河防御体系。
其二,通过“新型火器”破坏苏州的城墙门防御体系
其三,通过“铁笼战术”彻底消灭苏州主力水军队伍。
“诸位将军,陛下特意为此番攻打苏州之战,赐名为‘铁火焚城’!”
在座将领,精神为之一震!
专门为一场战争行动命名,也算是南唐,不,五代十国战争史上的头一遭了。
陈恺达作为鄱阳湖水军统领、安化节度使,立功意愿最为强烈,催促道:“大都督,刚所说三步破城,究竟是何意?”
林仁肇不再绕弯子,一口气说道:“惑敌分兵、破壁攻坚、绞杀决战!”
听起来振奋人心,实则,除了卢绛、潘辰之外,其余将领都不明白,林仁肇进一步解释——
第一阶段,惑敌分兵,唐军主动分兵,形成对苏州五门的逼迫态势,以达到“迷惑”的效果,倒逼苏州城内军力分散开来,在具体行动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苏州水闸、角门等位置,布置兵力,促使苏州军队进一步分散。
第二阶段,破壁攻坚,苏州城可不是“平安县城”,五代十国时期,罗城(外城)的周长达到了216公里,很明显打不了“富裕仗”,必须佯攻、主攻相配合。进一步侦查之后,筛选主攻地点,利用热武器爆破,同时,还要配合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如“堆土”“挖地道”“云梯登城”等方式,在苏州城打开一个缺口。
第三阶段,绞杀决战,在苏州城打开缺口、大军进入之后,就要考虑钱文奉作“困兽之斗”,所谓绞杀,即为巷战,苏州城内情势复杂,为了避免无意义的战损消耗,入城之后,要火速攻占政府机关,如刺史衙署、广陵郡王府邸、府库、贡院等。
以上,是“铁火焚城”战略的大致框架,林仁肇粗略地讲解一遍,并没有细说。
为何?战局形势、瞬息万变,计划是死、随机应变!
仗还没打,就开始探讨细节问题,就是舍本逐末、刻舟求剑了。
林仁肇环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