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借势,谈何容易?(2/3)
治理上,也是一样的。”
“一定要有流通,有刺激,才会产生旺盛的需求。”
“想要物资流通,想要让更多的人见大世面,修路就是第一要务。首先就必须让他们从偏远地区走出来。山区到镇上,镇里到县城,县城到省城,省城到北都,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见识广了,心里自然就会冒出更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只要有百分之一落到实处,对整个市场的刺激和发展,就是难以想象的巨大原动力。”
辛元嘉笑道:“弘毅,你是不是做什么工作都有一套理论支撑?”
刘弘毅大笑起来,说道:“元嘉哥,差不多是这样吧……这是理工男的通病,无论做什么,首先就会想到理论和规律,这么干到底合理不合理,哈哈哈……这个算是一种优点,但同时也是一种制约,有利有弊吧。”
“政治思想工作,理论宣传工作,那还是需要以文科生为主。”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抓嘛。”
辛元嘉是文科生,所以刘弘毅这段话是必须要加上去的。
而且刘弘毅从来没有文理科的偏见,理科生里有大拿,文科生里也有很多的牛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辛元嘉也是有大眼界大胸襟之人,闻言笑着点头,感叹地说道:“弘毅,你这理论水平和政治嗅觉,那也是一点不差啊。两个文明建设,在壮安,应该是落到了实处。”
两个文明建设最早是在1979年提出来的。
刘弘毅言谈之间,随口就能引用,说他政治嗅觉敏锐,一点都不是奉承,而是事实。
当领导干部的人,在这个方面的敏锐度高不高,也是将来能不能走到更高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弘毅啊,我听说,现在基层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制约的原因还是经济基础太差,各地的财政太穷,就算有很好的想法,也难以落到实处。”
“毕竟不管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是需要花钱的,还不是小钱。”
辛元嘉有些焦虑地说道。
他就是这个性格,虽然还没有外放地方,但就已经在为未来的工作操心了。
他本来就是非常心高气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