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我怕秦国误会(2/6)
发挥厨艺的地方,你可以自己去做。
至于工钱,一个大秦普通工人一月收入在一百到两百钱之间;而这些教书先生,哪怕不属于百家学派、只是自学成才的读书人,可只要有本事来这里,每月都可以领到最少三百钱的工钱,若算上其他的物质奖励,一月所获怕是有四百钱。
这一切,都源于大秦学宫建立之时那句从国师府中传出的话:
再穷不能穷教育。
所以大秦的学宫不仅对学子好得过分,对他们这些教书的先生也是优待十足。
这种待遇,让许多在六国饱受冷落的读书人感动无比!
一间宿舍内。
窗户边的一个长条形书桌旁。
一个三十多岁已到中年的男人正在研习着新学期要用的教材。
他出身于一个韩国富商家庭,家境殷实不说,母亲家还有藏书。
靠着那点书和自己的聪慧,他拜了当地一个不出名的先生为师,学到了秦韩齐三国文字,对百家经典也都有些涉猎。
可韩国的现实让他蹉跎了十几年,压根没有他出头的日子。
直到去年,他抱着极其渺茫的希望来了秦国,却没想到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三川郡府衙的一个小吏。
虽然只是小吏,但好歹也算有了个官身,比父亲在韩国努力大半辈子却还是商籍、有钱都不能拿出来显摆强多了。
而且他好学,接受度很高。
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借着发行的报纸不断学习秦国的新国策和中央战略,加上他对物理感兴趣,一直和当地的墨家之人保持来往以自学,最终在两月前考入学宫系统,成为了一名物理先生。
而意外还不止这一件事。
在三川郡确定学宫名额后,他由于之前半年也在三川郡,加上表现还不错,被提拔为三川郡学宫物理课组的组长。
人生巅峰,仿佛触手可得。
“王青组长。”
身旁,一个年岁比他小上许多、大约二十七八岁的同宿舍舍友走了过来。
他曾经很羡慕舍友年纪轻轻就能有通过秦国招贤馆、学宫先生考核等诸多考试的才学,也羡慕对方有一个清白的出身,人生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