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粮食·入蜀(2/3)
往关中运输,不知道修建粮仓存储粮食。
既然唐朝是一个正常传承了许多代皇帝的王朝,那么这种王朝的前期的皇帝的水准都还是有些保证的。
至少,不会连这种常规的认知和手段都不懂得。
可唐朝还是不得不这么做。
那这只能说明,当时的关中地区,粮食的压力远超杨坚自己原本的想象。
——如果大隋也能兴兴盛盛地正常发展下去,那大隋会不会也遇到这种严重的粮食问题?
况且,从大隋晚期到唐朝初期,天底下的人口是有了一波大降的——原因不必多说,而关中地区的人口想来也是有所减少。
可这样,还是不能应对关中地区的粮食需求……
唐朝中后期,皇帝倒是不怎么往洛阳跑了,但那是因为漕运能够支撑起关中地区的粮食消耗了——看起来是这个样子。
但是在黄巢进京之后,粮价直接飙升到三万文一斗,这也说明唐朝这个漕运线路运来的粮食,在满足了关中地区的日常消耗之后,其实也没有多少余量
也就是说,关中地区的粮食保障其实还是相当脆弱,只要有那么点大的风浪,就可能立刻倾覆。
那大隋呢?
杨坚的心都开始提了起来。
他思来想去,也还是想不出来什么新的解决方案——把别的地方的粮食运过来补充关中的空缺,这就是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了!
关中地区的人口一定不会少,大隋现在暂时也没有迁都的打算,关中地区的田地数量也就那么多、已经开垦到了极致,关中地区的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也就是那么多……
啊。
所以,另一个解决方案,莫不是提高粮食产量?
但是这种事情岂是说实现就能实现的?!
若是天底下能够出来这么一个人,那就是神农再世,活着的圣人,不论是哪个朝代都得把这人好好地供着——但问题就是这种人就是没有啊!
所以,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可以稳定地、长久地提升粮食产量?
就算提升的不是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也行,不管是中原还是江南,只要能够提升粮食产量就都行——大不了通过运河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