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我打架可不行(2/3)
绑架,一时间人心惶惶,重臣联名上书,皇上得知后下旨命大理寺彻查此案。
这几天,独孤羽派人暗中调查了失踪的孩子,终于发现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的父亲都曾在清河州任职。
上至知州,下至县令,无论官职大小,皆是在地方做出了政绩,才受皇恩调回京城任职。
当然,也包括沈国舅。
沈国舅在清河州做知州时,清河州发现了铜矿,于是从一个农耕村落,很快变成了产矿的富裕之地。
可谓一夜乍富。
沈国舅也因此官声大造。
朱鸣尘将查到的消息详细地告诉独孤羽,“这些官员在任期间,都曾大力推行过一项名为“清河令”的改革,它的发起者就是沈国舅。”
独孤羽有印象。
这项政令是针对清河州的青壮年劳力改种田为挖矿,当初沈国舅力排众议,挨家挨户说服正当年的男丁。
谁承想,政令还真就取得了奇效。
铜矿不仅让清河州的百姓生活富足了起来,还为朝廷贡献了不少赋税。
也因此,沈国舅在朝中地位水涨船高,受尽了皇恩宠眷。
独孤羽推断,“看来,绑匪都是冲着这些官员来的。”
朱鸣尘拿出密信,“绑匪已经定好了时间和地点,还是强调,必须要国舅爷夫妇亲自去赎人。”
独孤羽揣摩着信中的内容——三日后,清河燕山西侧的铜矿坑,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朱鸣尘问:“沈家凑齐赎金了吗?”
独孤羽瞥了眼桌上的银票,“没。”
“五万?”朱鸣尘数了数,“这也差太多了吧。”
“就这还是从我母后那里求来的。”
朱鸣尘叹,“沈国舅当真是两袖清风啊。那剩下的钱,咱们怎么办?”
独孤羽回道,“我再垫十万,剩下得找人混着假的银钞在下面,应付应付。”
“那要是穿帮了……”假钞被发现是迟早的事,独孤羽这么做恐怕是要引绑匪先露面。
朱鸣尘建议,“要不跟嫂子商量商量,暂借一些,总得一半真,一半假才好瞒天过海。”
“不必了,”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