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

第233章 《新型造纸术》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33章 《新型造纸术》(1/5)

一月光阴,转瞬即逝。

蒙古草原上,寒风依旧凛冽,却吹不散大汉铁骑的熊熊战意。

薛仁贵率领着麾下将士,如同一柄锋利的尖刀,深深地刺入蒙古腹地,所向披靡。

蒙古各部族,在汉军的铁蹄之下,纷纷溃败,四散而逃。

与此同时,大汉境内,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各州郡在法正的推动下,纷纷设立学堂。

朗朗读书声,开始在各地响起,为大汉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徐州州牧府,诸葛亮却眉头紧锁,一脸愁容。

“主公,可是有何烦心之事?”主簿小心翼翼地问道。

诸葛亮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竹简,“唉,这竹简实在太过笨重,携带不便,不利于书籍的流通啊。”

“确实如此。”主簿点头附和,“若是能有更轻便的书写之物,就好了。”

诸葛亮翻阅着案上的书籍,心中思绪万千。

竹简笨重,缣帛昂贵,都不是长久之计。

如何才能让知识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

突然,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纸!对,是纸!

虽然工艺粗糙,但却轻便易携。

如果能够将造纸术改良,用纸来书写书籍,岂不是可以大大增加书籍的流通?

想到这里,诸葛亮豁然开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立刻起身,取来笔墨,开始撰写奏折。

“臣诸葛亮,拜见陛下。”奏折的开头,诸葛亮先向刘备请安,然后笔锋一转,将自己关于纸的想法,详细地阐述了一遍。

“臣以为,若能以纸代竹简,则书籍流通之速,可增数倍。百姓求学之易,亦可大增。此乃利国利民之举,望陛下明鉴。”

写完奏折,诸葛亮反复检查了几遍,确认无误后,命人快马加鞭,将奏折送往洛阳,呈给刘备。

洛阳,皇宫御书房。

刘备正在批阅奏章,内侍小心翼翼地递上一封来自徐州的奏折。

“徐州?”刘备接过奏折,眉头微微一挑。

自从诸葛亮坐镇徐州后,他很少有奏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