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第119章 秦策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19章 秦策(3/4)

提案,想拿武关以外的土地跟楚国交换黔中地。

交换土地不是什么新鲜事,战国历史上,三晋经常这么干。

这也不存在谁欺负谁的问题,仅仅是因为疆域变换太快,边界犬牙交错不好管理,所以干脆交换一下,边界规整了,大家也都安逸了。

但秦国这次换地却处处透着古怪。

武关是秦国南边最重要的关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当初商鞅受封的商於十五邑属于丹水流域。

丹水从西北流向东南,商於的下一站就是武关,出了武关继续流向东南,接下来就要跟汉水合流了。

从武关到汉水流域的广袤之地,就是秦国从楚国手里刚刚抢过来的汉中之地。

秦国在这里设置了汉中郡。

从汉中郡一路向南,相隔几百公里,跨过长江,才是楚国的黔中郡。

所以,秦国用汉中换取飞地黔中,陈凡看来,怎么都不是一个合适的买卖。

陈凡合上书,闭目沉思。

想要读懂一本书,不能光看书里文字,那些都是表面的东西。

陈凡现在有了经验,他喜欢把自己代入作者或者书里的人物,去充分思考整件事。

想了一会儿后,他有些稍稍懂张仪的想法了。

想要搞懂张仪这个人,那就应该拿他跟商鞅比。

商鞅感激秦孝公的知遇之恩,那真是为了秦国出了死力,把个人命运和秦国的命运牢牢绑定。

张仪大概是从商鞅这个前辈身上汲取了教训,他就算再秦国政坛上最能呼风唤雨的时候,他也很有分寸,不把自己的退路堵死。

在楚国这件事上便是如此。

拿出膏腴的汉中,去换取一个当时发展不充分的黔中,张仪是在给自己留退路。

张仪在后世,大抵算得上一个精英职业经理人。

站在秦国的角度,到底是抢了地盘咬住不松口,一分一厘的消化吸收好,还是胸中有大局观,把土地、人口和战争当成筹码,统筹安排更好?

显然,张仪所站的角度,后一种策略才是优选。

因为他作为职业经理人,未见得一辈子都会服务于秦国,所以张仪在职业生涯上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