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第132章 盐院讲会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32章 盐院讲会(2/3)

转运使司衙门举办的讲会,名义上是讲解经义文章,实则讲解的人是学童自己。

考官拟定一个题目,然后让考生自行阐发其中深意。

说得越好,就说明考生对经义文章理解的程度更深。

这是背诵经义→八股写作的一个阶段。

单陈凡却很疑惑,都转运使司是搞官盐售卖转运的,跟地方儒学八竿子打不着啊。

他们搞这玩意有什么意思呢?

面对陈凡的疑问,杨廷选笑道:“盐运司不仅会举办这种讲会,甚至还会自行创办书院呢。”

“比如沧州的天门书院,太祖时由转运使司创建,当时便有规定,凡附近州县生员,不拘官民,但系学院考试优等,申请入院,候盐院按临,一为品骘。”

陈凡明白了,转运使虽然是业务性官僚,但说白了也是文官,天然就对教育口非常关注。

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奖励后进,既能传为士林佳话,又可蒙朝廷认可他兴办官学、延拓文脉,这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官员们当然抢着去做。

“这次讲会,拟选的题目都在《论语》一经,回去好好准备!”

杨廷选接着笑道:“你弘毅塾新招了这么多学童,虽然本官给你拓地两亩,但如今房舍逼仄,容不下这么多学童的。”

“盐院衙门向来财大气粗,听闻此次讲会有励学金三等,第三等都有一百两银子,节省些用,足够你再建大瓦屋十间了。”

陈凡听到这,顿时怦然心动。

这段时间以来,他确实在为银钱发愁。

之前的弘毅塾,算上牛蛋等七家子弟,共计算十五名学童。

钱家通扬塾名存实亡后,弘毅塾的学童骤增至三十八名。

原本弘毅塾有塾堂四间,一为书房兼卧室,乃陈凡与郑应昌备课、休息的地方。

两间为教室,分别是丙丁两班上课的地方。

最后一间则为学生的寝室,薛甲秀、陈学礼、周炳先、王瑛、谢东阳都住在这里,现在来了个丫头,六人间,陈凡甚至都在考虑,最近要不要去找个木匠,打个上下铺的床来了。

住宿还算能勉强挤下,但这年月读书,书桌可不是后世那种小桌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