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2/3)
子戴寿宁不时起身,向群臣敬酒,展现出他的谦逊与风度。这次单独领兵击退吐蕃在旦当方向的攻击,也让太子在群臣里的威望上了一个台阶。
酒过三巡,我站起身来,高声说道:“吐蕃和蒲甘的军队已然撤军,我大理国威远扬。但天下尚未太平,朕希望诸位能继续齐心协力,保我大理疆土安宁,护我百姓安居乐业!”
“陛下万岁!万万岁!”群臣和贵宾们纷纷起身,跪地高呼,声音响彻宫殿,久久回荡。在这欢庆的氛围中,我仿佛看到了大理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翌日午后,我的御书房内,左右两位丞相都坐在两旁,我看上去有些慵懒的斜靠在卧榻上。
“今日召两位前来是有要事相商,朕这段时间身子有些乏,两位见谅啊。”我看着两人说道,精神虽还可以,但是脸上也的确露出了疲态。
“陛下龙体要紧。”两人也异口同声的回答。
“两件要务,我急需两位爱卿的意见。一是,这次征伐虽说时日不长,但也耗费了国库的存银和存粮,目下高棉之地要归化、远洋水师还要造舰船、各地也有继续要用钱的地方,所以这第一件事就是拓宽财源的事。”我说完后停了停,喝了口水缓上了一口气。
“二是,高棉的归化我朝人才缺口的问题有凸显出来了,南下高棉的官员要尽快派出,不能让高敬之和秦统在那里当光头司令啊。”说完后我也就看向两人,等待两人的答复了。
“臣一直主管钱粮一事,第一件事臣来办。臣以为,归化高棉还需润物细无声的经济手段。高棉南方有合适的地方可以适时修建港口,但是海运货物的中枢集散之地还应设在河内城。这样既能绑定高棉内部的青壮,也能促进海运的辐射范围,一旦我国海运再进一步,每年的收益就可增加三成。其余的事情,请陛下放心,臣绝对不会让陛下制定的国策因为少钱而执行不了。”俞法晨这么一说,我也就放心了,毕竟在赚钱的事情上他是很信得过的。
何况俞法晨的这话有那么一点立军令状的意思。
“好,好,好。法晨办事我放心。”我两眼放光,夸赞道。
“那第二件事,就由臣来办吧。”刘文海也开口说话了。
我的目光也随之转向刘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