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真情难辨,纯粹无界(3/4)
那你指望他离开自己原来生活的世界后,立刻就能自然而然学会生气,学会防备,学会憎恨他人。
这显然也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因此,无论是爱也好,恨也罢,还是其他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复杂情感。
人内心深处如果想要产生这些情感,首要前提是外界有人传递给他这些情感,教会他理解,释放这些情感。
试问那些呱呱坠地的新生婴儿,他们生来难道就懂什么是爱,懂什么是恨吗?
他们只知道哭了睡,睡了饿,饿了哭,哪怕你出手把他们掐死,他们临死前最后一刻都不可能会恨你。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恨,更不可能理解,释放出恨这种情感。
这便是情感层面上“反馈”的含义。
先有理解爱,接受爱的过程,然后才可能有释放爱,反馈爱的结果。
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四个字来解释。
“母慈子孝”,先有“母慈”,再有“子孝”,除非这个子能够理解,并接受严厉母亲对他的爱,爱他的方式。
否则便是“母不慈,子不孝”的结果出现。
当然,传统意义上的孝道讲,生子之恩大过天,养子之恩大过地,生养之恩合起来,理应如何?
比天地加起来还要大!当孩子长大成人过后,有了这份比天地还大的“爱”在。
孩子反馈给父母一辈子的“孝顺”之爱,岂不正常,岂不合理?抛开生养大恩,生养大爱不谈。
剩下来的那些“教子”之爱,自然而然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正因“微不足道”,所以无论父母如何打骂教育孩子,如何用自己深刻的“人生阅历”去影响孩子。
在旁人眼里,这些都是父母“爱”的表现,即便偶有表现不恰当之处。
放在生养大爱面前,终归瑕不掩瑜。
这些对吗?可能不对,可能对,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理解和看法。
但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皆可肯定的道理是,爱恨由心,爱恨随心,若想取之爱,必先予之爱!
所谓“予之爱”,并非单纯给予对方自己心里,旁人心里的爱。
而是要给予对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