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锁浪」

第二十五章 理论实践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理论实践(7/8)

毛主席的《实践论》里就有答案。”

孙专员翻开书,开始朗读:“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朗读结束,孙专员结合工程实际展开讲解:“就说咱们用的代水泥,从发现材料、摸索比例到建造土窑烧制,这就是一个从实践中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大刘,你烧制代水泥失败,是因为对火候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得在一次次实践中去总结。”

“还有小李,经纬仪被风吹动,这是客观困难,但咱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加固仪器来解决。这就像《实践论》里说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咱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就要思考如何改进,让认识更准确,这样才能把工程干好。”

队员们认真听着,纷纷点头。王力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说道:“孙专员,各位同志,我也谈谈我的想法。咱们一直说要理论结合实际,可怎么结合呢?就拿等高线测量来说,理论上咱们知道等高线间距和地势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戈壁滩的复杂地形、恶劣天气,都会影响测量结果。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死记硬背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就像《实践论》里讲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我们测量出现误差,这是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分析误差原因,改进测量方法,这就是认识的深化。然后再去实践,看改进后的方法是否可行,这样不停地来回做,才能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精准!”

“还有咱们做代水泥,一次次失败不是坏事,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实践反馈,让我们对原料比例、火候控制这些因素有更准确的认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否定整个方向,而是要把失败当作完善认识的机会,不断调整实践方式。”

孙专员听后,忍不住笑着打趣道:“嘿,没想到你还能干政委的工作!这话说得太到位了,就是这个理儿!”

学习会上,大刘想起往事,眼眶泛红:“去年工程大队在胜利五场那边遇到塌方,我就因为没吃透‘实践-认识’这道理,害得老班长……”他声音哽咽,抓起一把沙子狠狠搓脸,“现在俺懂了!失败不是坟头土,是垫脚石!”

小李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长河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