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槐叶冷淘(3/8)
,在山里打猎为生,追猎一头野羊时意外误入深山,幸运的是没遇到老虎、熊瞎子或者野猪这样的大型猛兽,并且还挖到了两根百年老参。
他当时留了一根当传家宝,卖了一根,置办好田地,请媒人说媒,娶了个世家大族放出来的三等丫鬟。
曾曾祖母在主家是伺候主家姑娘的针线丫头,从小看郎君娘子们读书识字,长了见识,她虽不识一字,却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生了儿子,就织布刺绣供儿子读书,有了余钱,则买田置地。
曾祖父读了书,考到三十岁还是没能考取功名,当时祖父已经十二岁,极为聪颖。曾祖父和家里人商量,决定不考了,找了个酒楼掌柜的活儿,攒钱供养儿子,余钱继续买田买地。
祖父顺利通过解试,成为了解试举人,取得了参加春闱考取进士的资格。然而祖父考到五十岁,依然没能考中进士。
老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五十岁不能中进士的举人大有人在,但祖父深知自己极限已到,便如他父亲那样放弃科举,转而开馆收徒,教书攒钱供养几个儿子。余钱拿来买田买地买铺子。
至父亲这一辈,三兄弟一起开蒙识字,然而二叔性子跳脱,静不下心苦读,及冠之后便放弃了学业,转而打理家中的铺子生意。
三叔性子内秀,也不擅读书,于是祖父把家中的百亩良田交由他打理。
父亲苏慎则没有辜负祖父的期许,十八岁首次下场便通过解试,取得解试举人的功名。
之后虽然没能更进一步,且之后两届依然落败,但家里人并不气馁,父亲还年轻,才二十四岁,考中进士的希望还能大。
之后那一届,父亲没有参考,他觉得自己还需要沉淀。三年游学,三年闭关苦读,终于在他三十岁,而立这年顺利通过春闱考取二甲第二名,进了翰林院。
翰林院清贵,俸禄不高。方父专注于编书,也不爱钻营,没有其他灰色收入。
能在这寸土寸金的汴京城里买这样一套二进的四合院,靠的还是祖辈一代一代的积累。殊不知,多少寒门学子进士及第授官之后,都只能在汴京城里租房住。
能买的房子自然就小,不比江州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