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与林建清的谈话(3/4)
则。\"
\"我完全理解您的顾虑。\"
叶卫东点点头,语气平和但坚定,\"但您看我们市里的国营纺织厂,去年亏损了三十多万,工人们出勤不出力;农村公社里,大家吃大锅饭,粮食产量年年徘徊不前。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我们管理方式需要改进。\"
办公室里的挂钟发出规律的滴答声,林建清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窗外传来远处工厂的汽笛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卫东啊,\"林建清终于开口,声音低沉,\"你说的这些情况我都知道。但是你所说的改革不是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国内也正处于关键时期\"
叶卫东身体微微前倾:\"正因为是关键时期,才更需要突破。林局长,您主管工商业工作多年,一定比我看得更清楚。现在物资短缺,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买不到,这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样子。\"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资料:
\"这是我整理的南方几个试点地区的数据。实行承包制后,工厂利润翻了一番。工人们的收入提高了,国家的税收也增加了,这是双赢啊。\"
林建清接过资料,仔细翻阅。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纸面上,那些数字显得格外清晰。
\"这些数据确实令人深思。\"林建清摘下眼镜擦了擦,\"但是上面还没有明确指示,我们贸然行动会不会\"
\"林局长,\"叶卫东语气诚恳,\"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这正是一个提出建议的好时机。您作为工商业系统的资深干部,您的意见一定会受到重视。\"
办公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络起来。
叶卫东继续道:\"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而是让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优越性。就像您手上这块表,\"他指了指林建清的手腕,\"再好的表也需要定期上发条、擦油保养,才能走得准啊。\"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林建清不禁莞尔。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最后停在窗前,望着外面忙碌的街景。
\"卫东同志,你说服我了。\"林建清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会在适当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