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霸主」

第1125章 认祖归宗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125章 认祖归宗(3/6)

常小的一部分。如果你从这里抵达到极西之地的楚州、信州,那才是魏国的西部边境,不过今年肯定是抵达不了目的地了。”魏国官员耐心的解释道:“领土太大的确有交通不便的问题,不过这倒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现在我大魏已经在解决交通的问题,我们主要交通都是采取高速公路和铁路,现在火车每天十二个时辰可以跑两千里,从朐县到邺城,其实也就是一天多一点的时间而已。也许再过几年,我们的火车可以跑得更快,到时候别说从朐县到邺城,就算从信州抵达邺城也用不着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赶路了。”

其实除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之外,魏国还大力发展水运交通,通济渠、永济渠这些后世京杭大运河的主干,都在紧张的修建中。为了疏通这些沟渠,魏国花费比隋唐要大得多。首先沟渠的河堤都是采取钢筋水泥建筑,保障不会因暴雨酿成洪灾。同时也可以保护水土流失。其次是运河河流体系水土保护工作。保护水土流失的办法,最好的方式就是植树种草,过度开垦土地只能加巨破坏水土环境。只不过后世天朝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没有足够多的土地,无法养活那么人口,可是魏国在这个时候就没有这个担忧。

魏国的海军实在是太能干了,满世界抢粮食,现在南印地区的潘地亚和普利王国这个属国,都以粮食生产为主,一年两季大米,肥沃的土地可以让两国每年生产近六千万石大米。这些粮食产出,其中一半都被低价购买,运到了魏国。除了这两个属国,魏国还可以从宁远(既瓜哇岛)、镇远(吕宋岛)、金州(苏门达腊岛)弄到大约三千万石的粮食。每年六千万石的粮食,几乎可以养活一千万青壮年人口了。

当然,这些粮食其实并没有被投放到魏国的粮食市场中,因为这将会摧毁魏国的农业体系。如果种地实在无利可图,恐怕就没有人去种地了。当然,魏国都会用这些粮食养活庞大的奴隶大军,为魏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奴隶大军,也不能让他们光干活不吃饭,否则他们也会造反的。

赫斯特等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又转入了漳水,渐渐靠近邺城。邺城与说是一个城市,不如说是一个繁荣的经济圈。这和后世的帝都差不多,包括邺城在内、内黄、林虑(今天林州市)、汤阴、临漳、临水、涉县都属于这个圈子。

在漳河的景阳渡登陆,有直抵邺城的水泥公路,不过此时道路两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大魏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