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激昂之后,心方归隐(2/5)
爱之心。
他不辞辛劳地深入了解每一个流民的专长与技能,并倾尽全力去协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在信州城内,那些令人心生怜悯的乞丐和无依无靠的孤儿已然销声匿迹。原来,于通独具匠心地建立起了一所专门用于收容和管理孤儿的育童馆。
在育童馆里,孤儿们不仅能够享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更有博学多才的先生们悉心教导他们读书识字、明理知义。
而对于整个信州百姓的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于通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举措。
他时常亲自带领着城中那些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先生们穿梭于乡间邻里之间,耐心细致地向广大乡民传授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以及礼仪规范。
无论是母慈子孝的传统美德,还是侍奉双亲的孝道大义;亦或是兄友弟恭的和睦相处之道,都在于通及其团队的言传身教下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信州地区地势开阔平坦,广袤无垠的原野中有众多肥沃丰饶之地。于是乎,于通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当地百姓广泛种植各类粮食作物。
历经数年坚持不懈的精心治理,现今的信州可谓是处处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之景:家家户户的粮桶都装得满满的,颗粒归仓;而信州那规模宏大的粮仓亦是堆积如山,充盈无比。
对于在信州行商的人员,于通不仅从来不会加以为难,而且还经常想尽办法来解决他们的不时之需。因此,各种商行店铺也琳琅满目。
但是,七年前的信州可不是如今这样和乐。
萧山在这里担任知府时,目的就只有一个,搜刮民财。
因为西塞和北疆需要大量的茶叶和丝绸。他为了利益,不允许百姓们种植粮食,强制让百姓改种在南方才能生长的茶树和桑树,强制让百姓们植桑养蚕。
萧山还私自设立了各种税,比如过路税、过桥税、杀猪税、摆摊税……不仅如此,还私自增加朝廷所规定的赋税。这些赋税,只有一小部分上交朝廷,其余的大部分都落入了萧山的腰包。
在这里行商的人,他更是疯狂的盘剥,各种莫名其妙的商行规定和商行税收,令行商的人苦不堪言。商人们一年忙到头,年末一算账,基本都是白忙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