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山海乱」

第152章 互为掣肘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52章 互为掣肘(1/5)

州衙

送走了陈展云,许山海坐在书案前,仔细的翻看那两本书册。

忽然间,他莫名其妙连着打了好几个喷嚏。

这几个喷嚏,惊动了守在门外的韦阿昌,推门探进身子来,仔细在书房里扫视一圈。

“阿昌,你去前院,让人把衙门中所有的书吏给我召集起来,一会儿我去大堂,有事要他们干。”看到探头进来的韦阿昌,许山海吩咐道。

州衙仪门外

路旁,两张大大的长桌,桌上堆着一叠一叠裁剪好的布料。

桌后,一张长条案前,城中裁缝铺的钱裁缝,带着他的两个小徒弟,不停地忙活着。他要在徒弟的协助下,尽快的把身后堆成半人高的布料,裁剪出来。

长桌的一旁,另外摆了一张小四方桌,四方桌的周围,围满了从城中各处赶来的妇人。

四方桌后坐着两个不停在纸上记录的书吏,他们要详细的记录下,这些妇人的姓氏、住址。

书吏每登记完一个妇人,便会从桌旁的竹篮里,拿出一枝竹签,交给她们。拿到竹签的妇人,可凭竹签,到一旁的长桌前,领取一至数套不等,裁剪好的布料。

这便是,之前许山海想出来的办法。

把在城中收缴到的布料,按大、中、小三个尺码,由钱裁缝裁剪好,再把裁剪妥当的布料,交由城中的妇人去缝制。妇人们领到裁剪好的布料,只要在三天内缝制妥当,凭着缝制好的衣裤,交回到州衙,每一套便可换得五十文的工钱。

为了防止有人领了布料,不交回,许山海还想出了“三户联保”的手段,以确保收回每一套衣裤。

事实证明,许山海的“三户联保”多虑了,在这个普通人一辈子都走不出五十里地的年代,民间道德的约束力,远远大于律法的作用。

要知道,在州城中,除了外来的人,城中居民,几乎是数代人皆居住于此。不大的城中,但凡出点什么事,不用半天,便能传遍整个州城,并且,城中居民,最多只需通过一两个熟人,便能与城中任何人搭上关系。

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形态之下,没有人敢冒着一生都被别人戳脊梁骨的风险,去做违背良知的事。

再有一点,即便是林宗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残明,山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