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2/5)
,还是辞职了又回来。
总之,现在看江江在学校里还过得不错。
而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开始,他们和父母的相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特别是袁沐沐这种从生下来酒开始自己带的家庭。
有儿童教育学家说过,但孩子小时候,从出生到三岁左右,这是一生中和父母相处时间最多的时候。不信你看上了幼儿园的孩子,白天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学校,早晚的时间也非常短暂,而除了这些时间,就是睡眠,要是父母的工作再忙一点,那么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时间真的很少。
而对于男孩子来说,他们和父亲的交流就会变得更少。
就周围很多家长来说,下午去接孩子放学的爸爸非常少,很多都是妈妈,这就明显。
而这样,等于把孩子和父亲相处的世界切割了一部分给母亲。但是,父亲在男孩家庭教育中是不能缺少的角色。
不过,传统上,照顾孩子是母亲的事情。相夫教子是传统对女性的要求,这和中国的历史有关。
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一般都是女性在家教育孩子,或者是照顾孩子,男性在外面负责家庭支出。农耕社会里,教育是属于有一定阶层的人们才能享受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下层人们,是没有教育机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阶层的固化,同时他们所掌握的东西也让他们的教育方式成为了人们认为的正统。
这个正统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时又要求女人要相夫教子。
中国同时还有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这又造成很多女性对于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来说不如男性。那么可以说在孩提时,给他们启蒙的都是文化不高的女性。这样在我们现在看来很重要的启蒙,其实在当时并没受到多少重视。
而以男性为主的教育呢?基本都是为了科考。贫苦家里的男性能受教育是很少的,而这部分人也大多数有担起家庭的重担。可以说,有文化的人,教育男孩是为了科考,没文化的人想要有文化是为了家庭。
教育,在那时候基本是个人用来改变自己境况的手段,所以儿童教育并不被重视。
而且传统的儒家文化里对于个人发展并没有什么很具体的规划,他们讲的基本都是大义,比如忠、孝这种。
而这些,其实也可以算做统治阶级的手段。那时候,统治阶级控制着全国的文化教育,也等于控制了人口,这是很好的统治手段。
所以,怀疑上层教育是不